□ 胡立彪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日前发布的《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就业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紫领”人才总需求约为2500万人,随着我国产业升级速度加快和智能制造业蓬勃发展,未来10年“紫领”人才总需求将保持增长态势,到2035年或超3100万人。
所谓“紫领”,是“白领”+“蓝领”的融合,指掌握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既熟悉实际制造流程和生产实践操作,又了解相应技术理论,兼具动手操作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报告》是国内首份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报告,旨在系统性梳理和探究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这一新兴人才群体,为身处当今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汹涌浪潮中的制造业企业提供人才选育留用的参考蓝本,也为快速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出高质量解决方案。
作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基石,制造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在这场变革中,人特别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是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提速,意味着人才也要适应时代要求。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适应新质生产关系、匹配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中国制造业实现产业突破的关键。
我国制造业工人规模庞大,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亿人。但是,随着我国制造业逐步从中低端走向高端,人才缺口成为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2025年的人才缺口接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而且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高端制造业中新产业、新业态迅速发展,产生了新的人才缺口。
培育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将劳动群体与职业技能相结合,产生“紫领”这类新兴产业工人群体,是应对技术进步和挑战,补足人才缺口的有效措施。“紫领”人才群体兴起,最根本的表现是劳动者劳动禀赋、劳动技能及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也必然带来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目前国家共收录职业资格72项,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59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13项。这些分布于各个行业具有一定“管理+技术”能力,且被国家或社会认定为专业技术人员与技能人员的群体,是市场活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事实上都可以被视为“紫领”群体,或未来有成为“紫领”的潜力。
《报告》提出,“紫领”人才通常具备多个典型特征,包括以生产一线为主要工作场景,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具有广阔的职业成长空间,并拥有较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随着人机时代加速到来,作为兼具管理创新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的交叉型人才,“紫领”群体在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中展现出更强劲的韧性和抗冲击力,难以被自动化取代。相反,AI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和赋能,将进一步巩固“紫领”在智能化体系中的优势地位。
伴随产业结构升级,国内制造业领域对“紫领”人才的需求会不断扩大。大力培育“紫领”人才,也是推动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的必然之举。要聚焦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与人才链的融合,促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推动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提升“紫领”人才的社会地位与职业吸引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要重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为“紫领”人才提供实践锻炼和技能提升的机会。
【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