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近日,珠宝老字号老凤祥与休闲竞技手游“蛋仔派对”合作,推出快闪店品牌发布会,发布联名金饰品、联名游戏地图等,全网曝光量超过4000万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
这只是近期众多品牌联名活动中的一个。有媒体调查,进入2025年以来,不断有品牌发布联名活动信息,1月前几天就能查到70余个联名策划正在进行或即将推出。在新茶饮、咖啡等注重营销的消费领域,每月的联名活动保守估计都在20次以上,一些头部品牌甚至每周就会搞一次联名活动。
品牌联名合作并非新生事物。麦当劳牵手可口可乐,肯德基搭伙百事可乐,早成快餐和饮品企业合作佳话。喜茶&露比(LOOPY)、名创优品&吉伊卡哇(Chiikawa)、999感冒灵&蕉内……近几年,品牌跨界联名营销案例数量逐年增长,涵盖食品、游戏、奢侈品、电影、动漫等多个领域,引发“联名经济”效应。研究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联名经济”市场规模突破1000亿元,预计2025年该市场规模将达3000亿元。
作为一种营销策略,品牌联名是指品牌产品间或品牌与IP间进行合作,互相借助对方的影响力提升联名产品的价值,把不同消费群体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实现互利共赢,以期收到1+1>2的营销效果。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有很多,比如2023年9月,瑞幸咖啡与贵州茅台联名推出酱香拿铁饮品,制造了当时的热门话题。数据显示,酱香拿铁上市首日,销量达542万杯,销售额突破1亿元。
有营销界人士认为,酱香拿铁能够成功,一是因为“强强联手”,二是因为契合了消费需求。咖啡是年轻人青睐的品类之一,茅台与瑞幸合作,让白酒跟咖啡“嫁接”,有利于贴近年轻消费群体,让品牌年轻化的同时更接地气,从而优化产品矩阵。就瑞幸而言,其定位是普通消费群体,常规产品价位在10元左右,而售价30多元的酱香拿铁加入,不仅丰富了高端产品线,可获得更高的单品利润,还因与“国品之光”茅台合作而提升了自身品牌形象。
营销的所有技巧,说到底都是在迎合需求。移动互联网时代,时间碎片化、场景多样化,消费者的注意力被分散,消费需求变得不易捉摸。伴随着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强调个性化、差异化和品牌价值的体现,他们渴望通过消费表达自己的独特品位和身份认同。这对联名营销活动提出更高要求。联名方要巧妙地抓住消费需求场景契合点,在充分尊重消费者消费体验的前提下,提供更多元化、更具特色的产品,进行品牌创新和话题制造,保持消费者的新鲜感,让流量变销量,最终实现品牌营销双赢。
不过,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品牌联名虽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产品销量,但联名活动太频繁、密集,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甚至逐渐脱敏。人们已经看到,目前有一些品牌为追求流量,搞联名活动求新求奇、剑走偏锋,引发消费者吐槽和质疑,甚至引来官司,不仅没能达到目的,反而对品牌价值和商业形象造成伤害。
品牌联名的赛道变得愈发拥挤,但作为营销策略依然有可取之处。要深挖其市场价值,还需掌握技巧,练好内功。品牌方应明晰自身发展定位,在联名时要选择那些与自身价值观、品牌形象和市场定位相契合的对象,以确保联名能够产生正向的协同效应,增强品牌的认知度和好感度。品牌方要善于通过社交媒体宣传、线下活动、KOL(关键意见领袖)合作等方式开展联名活动,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潜在消费者关注和参与。对于联名活动的效果要不断进行评估,通过收集和分析消费者反馈、销售数据和市场趋势等信息,了解已经取得的成效和潜在问题,以便及时调整策略,确保联名能够持续为品牌带来价值。
尤其重要的是,品牌联名必须以品质托底。联名产品不仅要有独特的设计,能够体现品牌的特色和价值理念,更应是高品质的制作,这样才能引发消费者共鸣,激发其购买欲。如果一味制造噱头而忽视了产品和服务质量,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那么效果会适得其反。如果说品牌联名营销是“台上10分钟”,那么其产品质量则是“台下10年功”。缺乏质量支撑,赢不来叫好,更赢不来叫座。只有内外兼修,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真正化流量为“留量”,才能赢得市场、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