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电子计价秤监管制度建设情况
强监管让“鬼秤”无处遁形
本报讯 (记者史玉成 王雅雯)1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筑牢电子计价秤监管制度墙 解决人民群众身边‘关键小事’”新闻发布会,邀请有关人员介绍市场监管总局近日修订的《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和出台的《电子计价秤型式评价大纲(试行)》《电子计价秤检定规程(试行)》两项计量技术规范情况。
针对前期社会广泛关注、反映强烈的“缺斤短两”“鬼秤”问题,市场监管总局深入开展电子计价秤市场秩序综合整治,并注重采取系统治理措施,积极完善电子计价秤相关制度建设,《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和两项计量技术规范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
针对记者关心的此次修订的《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中的亮点,市场监管总局法规司副司长王火旺表示,此次主要强化了集贸市场主办者主体责任,系统规定了集市主办者的管理职责;进一步规范经营者行为,经营者利用具有作弊功能计量器具构成欺诈的,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退一赔三”规定,通过民事赔偿责任倒逼经营者规范经营;加大了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如规定集市主办者发现经营者从事计量违法行为而不制止,或者包庇、纵容的,处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万元以下罚款。
电子计价秤作为重要的民生计量器具,国家对其实施法制管理,并每年需要进行周期检定。据介绍,目前我国对电子计价秤开展型式评价依据《非自动衡器通用技术要求》,对电子计价秤进行检定依据《数字指示秤检定规程》。这两项在用的计量技术规范适用范围较广,不限于电子计价秤,针对性不强,且防作弊要求较为原则,难以满足对电子计价秤监管的需要。市场监管总局经认真研究,根据当前国内电子计价秤生产和使用现状,认为有必要专门针对电子计价秤制定型式评价大纲和检定规程。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两项计量技术规范重点增加了“开壳锁机、授权解锁”和“唯一性信息核查”两项技术要求,同时强化规范了“三码一封”技术要求,优化了计量检定项目和方法。
“‘开壳锁机、授权解锁’的要求,解决了‘随意拆机、非法调整’难题。”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副司长刘洪彬介绍,此次计量技术规范明确要求,当电子计价秤的外壳被打开时,应启动自锁功能,解锁只能由被授权人员采用高保密性动态密码方式实现,从而实现电子计价秤不能随意拆、不能随意调的要求,堵死拆机改装漏洞,阻断作弊实施路径。
“唯一性信息核查”要求,解决了电子计价秤产品真伪鉴别难题。刘洪彬表示,今后生产企业出厂的每台电子计价秤应具有唯一性身份信息(包括生产码信息、维修码信息等),强制检定和日常监管时,通过制造商提供的查验平台实现出厂唯一性信息与现场产品信息的一致性核查,核查不符的,则可认定为假冒或无证产品,阻止其进入市场。
此外,《电子计价秤型式评价大纲(试行)》还针对“三码一封”(即生产码、维修码、检定码和铅封)作出统一要求,同时明确了检定合格铅封的施加位置、覆盖面积和防护性能。检定人员在检定前要核查“三码一封”,只有在完整有效的前提下,才能开展后续检定工作。通过统一“三码一封”的技术要求,实现对电子计价秤生产、销售、维修、使用、检定关键环节的信息规范和安全防护。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电子计价秤检定规程(试行)》还简化合并了部分检定项目,提出快速检定合格判定方法,同时鼓励采用智能化辅助装置代替人工实现检定过程砝码的自动加卸载,从而有效提高基层计量检定工作效率和效能。
来自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全国衡器计量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和中国衡器协会的有关负责人均表示,将加强《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和两项技术规范的宣贯及实施过程中的调研,确保其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