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10周年标准化成果报告》发布
标准“软联通”之桥助力高质量发展之路
本报讯 (记者何 可 实习记者刘松瑶)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会同有关部门,全面总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标准化在促进“软联通”不断深化、“硬联通”走深走实、“心联通”持续深入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形成了《“一带一路”10周年标准化成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个维度具体介绍了“一带一路”10年来标准化工作成果,为未来进一步发挥标准的基础作用,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标准是世界通用语言,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报告》显示,“一带一路”10年来,我国坚持合作创新,推动“一带一路”标准“软联通”成果丰硕:已与43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标准化机构签署54份合作协议,深化标准合作交流;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等国家标准化机构创新性开展标准互认450余项,便利进出口贸易;搭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标准信息平台,为各国贸易往来提供标准信息检索服务。
我国坚持交流互鉴,助力“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硬联通”走深走实:围绕轨道交通、公路、港口、电力、信息化等基础设施领域发布国家标准外文版约300项,便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了解和认可中国标准;推动中俄互认宽体客机标准252项,为双方航空产业合作提供技术支撑;在能源基建方面与缅甸、印度尼西亚、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开展标准协调,为项目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我国坚持互利共赢,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心联通”持续深入:积极开展标准化能力建设合作,与乌兹别克斯坦、赞比亚、肯尼亚等102个国家的1520名官员和专家互学互鉴,强化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在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推动水稻、甘蔗、哈密瓜、火龙果等特色农产品增产增收,惠及当地民众。
大道致远,海纳百川。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标准与规则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为互联互通提供了重要保障。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标准化合作共赢的大路将越走越宽。
《报告》指出,为赋予共建“一带一路”创新与活力,助推标准联通“一带一路”工作,国家标准委将进一步开展标准信息互换共享,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形成普遍认可的规则标准和最佳实践,以标准“软联通”打造合作“硬机制”;进一步促进标准体系兼容,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双多边贸易重点产品、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努力提高标准一致性程度,更多推出中国标准外文版,加快大宗商品、对外承包工程等中国标准外文版编译,便利经贸往来;进一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聚焦产业需求,持续加大标准国际化活动参与广度与深度,鼓励外资企业专家参与中国标准化活动,以标准开放合作支持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进一步夯实标准国际化基础,与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标准化能力建设合作,持续完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标准信息平台建设,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