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
  • 分享链接
  • 舆情秘书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七版

强化协作力 激发创新力 提升竞争力——全国各地积极开展质量强链工作

2024-12-20 14:55:05 中国质量报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多项黑科技应用于智能马桶产品,不断提升国产智能马桶的质量水平;国产智能马桶返销日本,终结国人抢购进口马桶盖历史;5G零碳“灯塔工厂”里,机器人有条不紊地工作,没有一个工人;按照远高于国家标准、欧美标准的检测标准,开展各项指标测试……2月28日,参加全国市场监管系统质量发展工作座谈会暨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工作部署会的与会代表,在九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牧”)控股子公司泉州科牧智能厨卫有限公司看到,高质量的国产卫浴产品、高水平的绿色黑灯工厂、高标准的质量测试,让九牧智能马桶取得了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全球第三的成绩,也让人们对国产产品的质量倍感自豪、倍增信心。

作为我国卫浴行业的知名企业,九牧还有一个重要身份——智能卫浴产业链链主。九牧所在的福建省南安市,市政府是这条产业链的链长。在链长、链主的组织引领下,链员福州锐洁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机构方圆标志认证集团福建有限公司等积极参与,持续推进质量强链工作,形成了“链长组织、链主引领、链员协同、基础支撑、技术赋能”的质量强链模式,共同推动南安成为全国水暖卫浴领域最大的五金生产基地,打造出“全国3个水龙头至少1个南安造”的特色产业金招牌。

无独有偶。时隔半年,质量强链经验交流现场推进会与会代表也在云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韬氢能”)看到,作为新型储能产业链氢能产业链链主,云韬氢能牵头上下游16家企业及重点高校成立全国首个氢燃料电池产业创新联合体——广州市氢燃料电池产业创新联合体,以产业链谋质量与创新。

联合体大力发挥链上带动作用,以氢能产业核心技术八大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攻关为牵引,实现质量提升、技术耦合升级、降本增效“三同步”,着力解决产业发展“卡脖子”关键质量问题。通过质量攻关,云韬氢能的单设备产能提升10%,极板生产成本降低40%至50%,预计2025年成本降低20%,技术提升媲美国际先进水平。今年,联合体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产值预计达6亿元。

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山东印发《山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实施产业链“5567”提升工程:做大5家乘用车龙头企业、5家商用车龙头企业,做强6项核心部件,做优7个配套产品领域,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

图为在日照鸿日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整车生产线上忙碌。 

郭绪雷 摄

无论是九牧还是云韬氢能,都离不开“链长组织、链主引领、链员协同、机构赋能”的质量提升模式,这也是全国大力推行的质量强链模式。通过该模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以州政府为链长单位,国家大型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企业集团特变电工为链主企业,联合供应商、研究机构组建质量创新联合体联合攻关,形成包含质量问题、质量攻关项目、政策工具和关键点的质量一致性评价模型,供应链原料检验合格率从95%提高到98%。

质量兴则经济兴,质量强则百业强。今年以来,在市场监管总局党组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聚焦重点、分类施策,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质量对产业建圈强链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彰显。

高度重视 高位推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开展质量强链工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就是“火车头”。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质量强链工作,专门成立质量强链工作领导小组,有关司局分链牵头,制定实施项目管理办法,启动实施十大标志性项目。

各地同样高度重视质量强链工作,地方党委政府精心谋划,高位推动当地质量强链工作。

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指出,质量就是生命,要支持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广东省省长王伟中多次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部署推进质量强链相关工作。

福建省将开展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赋能行动列入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福建省政协主席滕佳材共同出席的协商议政会和省政协党组上报省委的建议案中。

浙江省把质量强链纳入浙江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省委书记王浩在全省质量大会上部署,围绕打造“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推进质量技术联合攻关,大力实施质量强链、质量强企行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质量会议,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出席会议并讲话,高位推动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强链工作,善用“有形之手”,强化政策引导、创新支撑和要素保障。


近年来,湖南发挥本省工程机械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大力支持相关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及研发创新,不断优化农机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作用,加速推动湖南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图为近日,在湖南郴州一家企业车间里,工人对一台履带式拖拉机成品进行调试。 

王婧嫱 摄

协调互动 形成合力

质量强链工作涉及面广,需要社会各界通力配合、产业上下游共同发力。各地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唱好“协奏曲”、画好“同心圆”,以政策为纽带,形成推动质量强链的合力。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等部门,以北京市贯彻质量强国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发布实施《关于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的实施意见》,围绕查问题、攻难关,强基础、促提升,建机制、重保障3方面部署了11项重点工作,制定了《北京市质量强链联动提升行动方案》。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联合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印发《关于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省、市、县三级联动,“一链一策”制定质量强链方案,系统推进企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领域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安徽省市场监管局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农业农村厅和商务厅印发实施《安徽省重点产业质量强链行动方案》,首批围绕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量子信息、人工智能4个产业开展质量强链行动。

陕西省市场监管局、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6部门联合印发《陕西省质量强企强链强市三年行动方案》,聚焦重点产业全链条,绘制产业链质量攻关图谱;发挥链主企业牵引作用,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加强产业链质量创新协同;通过合格评定、检测认证等手段开展“链间帮扶”,推动产业链质量管理协同;发挥标准强链、补链、延链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推动质量认证在重点产业的应用,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

贵州省印发《贵州省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工作方案(2024—2025年)》,持续深入实施“提质引链”、质量基础“建圈强链”、质量政策“强基韧链”“三大行动”。

四川省按照市场监管总局等5部门《关于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的指导意见》要求,突出“点上突破、线上联动、面上提升”3个重点,强化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4项支撑,不断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扎实推动质量强链行动走深走实。

一链一策 因链施策

市场监管总局全力实施质量强链十大标志性项目。各地也根据自身产业发展实际,围绕本地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确定各地质量强链项目,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坚持“一链一策、因链施策”,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质量协同共进、联动提升、聚合发展,系统推进质量强企强链,更好发挥质量在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建圈强链中的作用,加快建设质量强省,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青海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一链一策”制定盐湖、新能源、生态农畜等5个产业质量联动提升方案。尤其是破解钾肥标准缺档技术难题,解决了企业不能享受运价政策的“难心事”,每年为盐湖企业节约成本超亿元,得到青海省省长吴晓军的专门批示。

广西壮族自治区出台关于提升关键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35条措施,实行“一条产业链、一名自治区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套工作方案”,由9位自治区领导领衔质量强链,设立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整合强链标志性项目13个,划拨财政资金2330万给予支持。其中,螺蛳粉产业质量品牌强链行动助力螺蛳粉远销全球37个国家(地区)。

吉林省打造汽车、农产品、旅游三大万亿级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电子信息等数个千亿级产业,谋划推进质量强链工作,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尤其是以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产业链为试点,探索开展全产业链质量提升行动,初步建立“链长组织、链长引领、链员协同、基础支撑、技术赋能、联动提升”的质量提升工作机制。

辽宁省锚定工业机器人、氢能、石化、压缩机、菱镁、石蜡、林下山参、仪器仪表、汽车零部件、汽车保修设备、氟化工、芳烯烃及精细化工、橡胶密封制品、钢铁、盘锦河蟹、食品(农产品深加工)等16个重点产业,实施“一链一策”提升措施,推动产业链质量协同共进、联动提升、聚合发展。

山西省采取座谈调研、上门为各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重点企业“把脉问诊”等方式,深入重点产业链开展质量状况调研,逐一绘制产业地图和质量瓶颈图谱,查找产业链质量问题,分级分类梳理质量问题清单,“一链一策”制定质量强链工作方案,大力实施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行动,助力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年来,广西梧州持续扩大生态茶园建设规模,不断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全产业链现代产业体系,六堡茶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呈现产销两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

图为在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大学生在体验采茶。 

黄孝邦

夯实基础 联动提升

今年1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的指导意见》,对质量强链工作作出部署。各地按照指导意见的部署要求,在质量强链工作中强化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质量基础设施的作用,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

河南省以质量基础设施支撑质量强链行动,围绕产业链发展,持续推动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建设,以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提升。贯彻落实《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通用指南(试行)》《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通用规范》等标准,建好用好“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动省级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信息化系统立项。

江西省围绕重点行业细分领域,在全省各地建成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线下站点118个。为进一步促进各个站点运行有效、管理规范、服务能级提升,江西省市场监管局委托第三方组织开展全省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效能评估工作,并形成评估报告,强化对服务效能评估等次的应用,促进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海南省质量基础设施布局持续优化,全省设立院士工作站,建设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和省重点实验室以及省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省级计量测试中心等,发布多项产业链标准体系,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其中新型降解新材料、南繁育种等多项技术取得突破,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技术全球领先;3项核心标准和检测技术支撑全生物降解新材料产业从无到有,攻克关键技术,大幅提升质量稳定性和使用性能,全省可降解塑料制品替代率超过80%;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育成300多个水稻和玉米品种,首创CRO(合同研究组织)产业模式,实现田间育种时间减少70%,检测准确性提高到99.98%以上,有效解决种子资源确权难题。

甘肃省开展质量综合服务促进产业链优化升级专项行动,充分利用本省质量基础设施“陇质惠”一站式服务平台和各地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模式,打造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新生态,帮助产业链企业解决标准技术、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

云南省遴选推荐绿色铝、光伏、生物医药3条产业链作为质量强链试点,强化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要素协同,科学谋划与产业发展相适配的质量提升路径,突出发挥链主企业牵引作用,根据产业链特点创新质量提升机制,辐射带动全链条质量整体提升。

因地制宜 创新做法

在开展质量强链工作的过程中,各地涌现出了大量具有典型意义的新做法、新经验,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湖北省出台《湖北省质量促进条例》,将产业链质量共性技术联合攻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质量联动提升等内容以及在质量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培育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上升为法规,为产业链质量提升提供坚实保障。

江苏省以质量创新联合体为牵引,协同开展质量技术攻关,发挥龙头企业和技术机构带动作用,推动多方资源整合和跨界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专利布局、标准研制、质量提升等协作机制,逐链成立质量创新联合体,共同推进重点质量攻关项目,推动解决产业链关键质量问题。

重庆市创新探索推出“六个一”工作法(精心编制“一份方案”、凝心共建“一个平台”、用心建设“一个基地”、尽心建立“一套体系”、暖心组建“一支队伍”和恒心打造“一批标志性成果”),协调推动链主企业发起组建了“川渝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质量强链联盟”和“重庆市电线电缆产业质量强链联盟”,着力构建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的“四梁八柱”。

天津市广泛动员,强化质量攻关,通过小切口解决产业链质量大问题,《天津市质量攻关管理办法》列入市政府重大决策事项,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由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标志着该市质量攻关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并为质量攻关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填补了一线员工参与推动质量工作的制度空白,为宏观质量政策的落实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宁夏回族自治区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制定产业链构成清单、质量问题清单、质量攻关项目清单,产业链上对初创型、成长型和领军型企业分别实施对标达标、质量对比、质量创新等精准服务,对“链条填补型”企业主动“把脉问诊”,制定“六新六特六优”产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每个重点产业融合500多项各类标准,推动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围绕7大主导产业21条重点产业链发展主线,以解决质量问题、突破技术瓶颈为靶向,联合兵团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制定印发《兵团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工作方案》,研提开展重点产业链质量状况调查分析、开展质量共性技术联合攻关等4个方面12项工作举措。

“链”上质量 成效显著

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出台质量提升工作方案,部署推进952个质量强链项目,2087家链主企业、18万家链员企业、2952家赋能机构参与,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889个。各地开展质量强链工作的成效逐渐显现。

质量支撑能力明显增强。黑龙江省坚持点线面协同共进,联动提升成效明显,点上重点突破,线上统筹联动,面上整体提升,推动建设质量卓越产业集群,产业链质量提升已覆盖产业集聚区26个,经初步估测,实施产业链质量提升直接或间接创造经济效益6.3亿元、解决就业4千余人。

质量攻关不断取得突破。围绕关键质量问题,各地全力组织质量攻关,一大批“卡脖子”的质量问题相继得到突破。江苏省新型半导体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针对四探针电阻率测试仪无法校准的问题,联合研制氧化铟锡(ITO)标准物质,攻克量值溯源难题,让每台设备检测成本下降87.5%。西藏自治区成功攻克高海拔地区汽油辛烷值、柴油十六烷值检测不准的技术难题,填补国内空白。

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各地通过质量强链工作,培育了一批质量专业人才,同时也通过人才带动了企业和产业的质量提升。河北省大力开展“助企引智”服务工作,截至目前,全省累计为307家企业引进外籍质量专家350人,引智企业和人数较2023年增幅分别为309%和207%,有效提升了企业质量控制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一大批产业链质量显著提升。开展质量强链,主要目的是提升产业链质量竞争力。各地分类施策,因链施策、一链一策,坚持一个一个行业抓、一个一个产品抓,建立“链长组织、链主引领、链员协同、基础支撑、技术赋能”的质量提升模式,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湖南省全力推进工程机械质量强链行动,服务支撑工程机械产业链规上工业企业388家,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5家龙头企业继续上榜 2024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行业累计培育了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长沙工程机械主机与配套企业在质量技术创新、标准数字化协同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显著。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质量在支撑产业建圈强链中的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海市产业链质量联动提升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显著,如光伏玻璃产业链推动大吨位、薄型化超白压延玻璃的生产,实现四个“世界第一”;航空航天材料产业链主企业解决了复杂镁合金构件内部缺陷修复合格率低的瓶颈问题,复杂镁合金构件合格率由30%提升至85%以上。

(责任编辑:凌云)
查看往日报刊
相关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