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配送费30元以下的单子不接,取货距离3公里以上的单子排除,筛掉易碎易坏的酒水或雪糕订单,1秒内自动刷新抢单10次……有媒体报道,近一段时间,“抢单外挂”成为关注热点,“10个骑手8个‘开挂’”,这种行为已成为外卖行业“公开的秘密”,且呈泛滥之势,造成极坏影响。
数据显示,我国网上外卖用户已经超过5.5亿人。巨大的市场,催生了规模庞大的外卖骑手群体。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外卖骑手数量已经超过1300万人,占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整体的15%。骑手增多使得外卖行业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为了抢夺订单,一些外卖骑手动起了歪脑筋——使用“抢单外挂”软件。
“抢单外挂”软件是一种手机App,装上之后可以实现“毫秒级”自动抢单、自动刷新,配送范围、单价、物品种类、顺路单等各种情况都能设置。例如,骑手可以设置“金额10元至999元”“取件0至5公里内”,软件会自动帮抢配送费10元以上、取件距离5公里以内的“好单”。“抢单外挂”又快又准,不使用这种软件的骑手手动刷单根本抢不过它。有用过“抢单外挂”软件的骑手透露,之前正常抢单一天接40多单,收入200元左右,用上“抢单外挂”后,一天可以多接十几个“好单”,多赚100多元。
抢单从“拼手速”变为“拼技术”,这种“升级”当然是有成本的。在线上购买“抢单外挂”软件并不难。据了解,目前出售的外挂分为软件外挂和物理外挂两种,前者是直接安装到手机里,可按一定时段付费,每月300元至400元不等;后者是类似于U盘的外接设备,插入手机即可进行操作,运行模式跟内置软件类似,价格也差不多。
因为有市场且有利可图,“抢单外挂”很快形成了一条产业链——除使用方的“金主”之外,还包括开发、破解、卡密、运维、平台、引流、代理、造证等多种分工,各环节密切合作,分食其利。但是,这一产业具有明显的黑灰性质。法律人士指出,“抢单外挂”不仅侵害外卖平台系统所有者的利益,致使平台正常管理秩序、运行安全等受到严重影响,也损害其他合法竞争者的利益,部分骑手因此丧失公平获得大单的机会。长远看,若“抢单外挂”在外卖行业蔓延,会产生“剧场效应”,即越来越多的骑手使用此类软件,使得最初使用者的优势被削平,这会迫使他们购买功能更强大的作弊软件,让外卖竞争更“卷”,骑手更焦虑,最终结果只能是零和博弈。此外,外挂软件还存在安全风险,可能导致骑手个人信息泄露、资金被骗等严重后果。
“抢单外挂”软件开发行为,可能违反刑法,构成犯罪。司法实践中,已经有司法机关将提供外挂软件的活动认定为“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判定为“非法经营罪”的案例。如果此类软件具有突破安全保护措施,获取计算机系统数据并实施控制、修改的功能,开发人员可能涉嫌刑法明确的“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
针对“抢单外挂”乱象,相关监管部门不断加大治理力度,深挖并铲除相关黑灰产业链。前不久,甘肃警方破获一起“抢单外挂”案,共抓获包括技术开发团队、总代、分代等在内的主要犯罪嫌疑人12名,查处相关程序样本100余个,涉案金额达1000余万元。与此同时,多家平台采取系列措施,精准识别和打击“抢单外挂”行为。去年3月至6月、9月至10月,美团开展两次整治“抢单外挂”行动,共对近8000名骑手实施限制接单、注册限制、永久封号等处罚。
整治“抢单外挂”乱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还需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应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App上游插件研发应用加强监管;推动建立行业自检机制,鼓励用户及骑手遇“抢单外挂”行为主动向平台和监管部门举报投诉。平台系统运行者要提高技术水平,通过建立防火墙等防范外挂软件侵入。同时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增强骑手等相关从业者的法律意识,使其明白“抢单外挂”的危害,从而自觉抵制这种行为。
【消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