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
  • 分享链接
  • 舆情秘书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六版

从“能充电”向“充好电”升级

2024-12-12 14:34:28 中国质量报

车市说事

□ 胡立彪

乘联会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零售959.4万辆,同比增长41.2%。今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再次突破1000万辆几无悬念。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在连续数月超过50%之后,11月再次超过这个数字达到52.3%。这些数据表明,新能源汽车正在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

新能源汽车发展好不好,充电基础设施是根本保障。上述成绩的取得,有很大一部分功劳要记在充电基础设施的头上。中国充电联盟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28.8万台,同比增长19.8%。截至今年10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188.4万台,同比增长49.4%。目前,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的增量比达到1:2.6,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跟上了新能源汽车的增长速度。

毋庸置疑,近1200万台充电基础设施有力支撑了全国3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电能补给。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增长的同时,产业链不断完善,移动充电、无线充电、兆瓦级大功率充电等新技术实现突破,智能充电装备也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充电基础设施行业正加快技术革新,探索“车网互动”“充储结合”“车能协同”等发展模式,推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经超过50%,这是一个关键节点,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已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这也会对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带来根本性影响。去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出行充电需求。这表明,政策端对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走向早有预见,并做好顶层设计,发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消费者的充电需求是什么,搞清了这个问题,才能把握充电基础设施转型升级的方向。在前不久召开的2024中国国际电动汽车充换电运营商大会上,与会者普遍认为,充电基础设施行业未来发展,将以“服务”为核心。现在整个行业已经意识到,过去“拼价格”的路子已经没有前途,必须向“拼服务”转变。包括充电基础设施生产企业、平台企业、服务企业以及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内的所有相关主体,都需要认真思考,以更好的服务满足消费者从“能充电”向“充好电”升级的需求。

目前看,充电基础设施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消费者的充电体验。盖世汽车研究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产业研究报告(2024版)》指出,当下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整体利用率偏低,调研的36座城市中公用桩的平均时间利用率仅为11.3%。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新能源电动汽车消费与公共充电桩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近六成受访者经常遇到充电桩损坏或故障的情况。此外,居民区充电还存在车位不足、建设条件受限、电力容量受限等问题;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使用潮汐问题待解,运营方长期面临盈利难题。

解决这些问题,相关部门要做好规划,优化完善充电网络布局。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6轴7廊8通道”主骨架为重点,加快补齐重点城市之间路网充电基础设施短板。以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为依托,以“两区”(居住区、办公区)、“三中心”(商业中心、工业中心、休闲中心)为重点,推动城市充电网络从中心城区向城区边缘、从优先发展区域向其他区域有序延伸。推动农村地区充电网络与城市、城际充电网络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充电基础设施在适宜使用电动汽车的农村地区有效覆盖。以城市为单位加快制定居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指南,优化设施建设支持政策和管理程序。鼓励充电运营企业等接受业主委托,开展居住区充电基础设施“统建统服”,统一提供建设、运营、维护等服务。

在建好充电网络的基础上,要不断提升运营服务水平。促进充电基础设施投资多元化,引导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建设运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充电服务市场。持续完善充电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加强建设运维、产品性能、互联互通等标准迭代更新。推动建设国家充电设施监测服务平台,规范充电基础设施信息管理,统一信息交换协议,明确信息采集边界和使用范围。完善充电基础设施运维体系,落实充电运营企业主体责任,提升设施可用率和故障处理能力。

(责任编辑:陆明)
查看往日报刊
相关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