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进入冬季,各地冰雪场热闹起来,冰雪运动爱好者踏冰逐雪尽情感受着速度与激情。冰雪运动热也带火了冰雪运动装备市场。得物App显示,包括滑雪服、滑雪鞋、头盔、眼镜、护具、手套等在内的冰雪装备年同比增长82%。
冰雪装备既包括大众运动用服装器材,也包括训练用的高速弹射系统、参赛用的雪车等竞技体育装备,以及造雪机、压雪车等场地装备。当前,我国冰雪装备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拥有巨大发展潜力。随着我国冰雪运动的普及和冰雪旅游的升温,冰雪装备需求量逐年增长。同时,政府加大对冰雪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冰雪装备产业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为产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15年以来,我国冰雪产业规模显著增长,从最初的2700亿元迅速增长到2023年的8900亿元。预计2024年产业规模将达到9700亿元,2025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我国已经形成15大类冰雪装备器材产品体系,基本覆盖了从头到脚、从个人到场地、从竞技竞赛到大众运动全产业链的冰雪装备器材。相关企业注册数量持续增长,2019年全年新增企业约为1191家,至2024年,全国新增企业达到了2001家,全国总的冰雪企业数量已达到约3万家。
同时,吉林、黑龙江、河北、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地,已经形成冰雪场地设施设备、竞赛装备、大众运动装备、竞技竞赛服装、冰雪休闲装备等产业集群。如福建晋江的个人冰雪运动休闲装备,山东德州的冰雪场设施装备,河北张家口的冰雪休闲装备等,都是依托原有的产业集聚优势,成功打造出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产业园区和集群,从而显著提升了产业竞争力。
我国冰雪装备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短板,面临诸多挑战。目前我国冰雪运动仍以体验式初级项目为主,对冰雪装备的消费黏性不强,且多为初级装备,对品牌要求不高。在高端品牌和竞技类装备方面,仍面临依赖进口的局面。目前我国真正有科技创新能力、站在技术前端的冰雪装备制造企业很少,也缺乏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冰雪运动装备品牌。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因为冰雪竞技类装备的品牌多由国际赛事组委会指定,而我国相关企业和品牌国际认知度较低;一方面是因为冰雪运动装备市场规模小、门槛高、技术要求严格,且投入大产出回报率低,导致国内企业对于研发和生产竞技类装备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国冰雪装备制造企业多以贴牌代工为主,贴牌代工生产支撑了全球90%的冰雪装备市场。
适应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推进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让国产装备站到冰雪场C位,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政策供给。围绕冰雪竞技与冰雪旅游需要,发挥重大专项资金引导作用,组织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推动研发一批运动员竞技、训练、测试、康复急需的装备器材,加快推动冰雪装备“卡脖子”关键技术突破。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开发一批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冰雪运动需求的装备器材。支持建设冰雪装备器材检验检测中心和认证机构,推动认证结果国际互认。支持骨干企业、科研机构等参与制修订冰雪装备器材各类标准,加强与国际标准衔接。
注重质量提升和品牌发展,打造一批冰雪装备领域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加强部门协同和央地联动,鼓励地方因地制宜打造冰雪场景和产业集群,支持冰雪领域大型企业集团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布局全球发展,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和高水平冰雪综合运营服务商,培育若干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冰雪装备品牌。引导冰雪装备器材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一批冰雪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聚焦优势领域精耕细作,针对细分市场或专门客户群体,开发专项技术、独特工艺,提供特色服务。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相信通过更深层次的产业融合、更多的产品创新、更高的品质分享、更广泛的大众参与,我国冰雪装备产业将迎来发展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