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
  • 分享链接
  • 舆情秘书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新三样”:固废回收处理影响产业前景

2024-12-05 14:27:23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近年来,“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外贸增长新动能,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但是,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升级与设备更新换代,废动力电池、废光伏组件等“新三样”固废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该部正在组织加快制定相应的污染控制技术规范,严控环境风险,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和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2015年5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推动新能源汽车从试点向全国普及,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按照动力电池8年质保(动力电池使用寿命一般在5年至8年)政策算,现在正进入动力电池退役高峰期。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总量超过58万吨。有机构预测,到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82万吨,到2028年将达到惊人的260万吨。

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一般有两个路径。一个是梯次利用,即将退役的动力电池拆解重组,应用到照明、储能等电池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领域;另一个是回收提取原材料,即将无法再利用的动力电池完全拆解,提取其中的钴、镍、锂等高价格的金属材料,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利用。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近几年发展很快,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政策层面已实施多项管理措施,但监管缺乏刚性依据;回收网点布局不合理,存在非规范性运营现象;产业布局短期过热,行业市场存在小、散、乱问题,规范企业面临回收成本高、效率低、盈利难困境。

相比动力电池,光伏组件等的寿命更长一些,一般为20年至25年。我国光伏产业大规模发展始于2010年,照此推算,2030年之后才进入密集报废期。正是由于光伏设备运行时间较长,大规模退役潮未至,相关设备回收利用略显“冷清”。不过,与设备退役滞后的现状相伴,该领域回收利用产业发展也相对滞后。光伏设备回收利用尚处在起步阶段,面临着技术不成熟、经济性差、环保风险高等诸多痛点和难点。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新三样”作为具有未来导向意义的代表性产业,其发展始于化石能源枯竭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初衷,算是远虑之举,但如果解决不好其固废回收处理问题而造成环境污染,就背离了发展初衷。可以这样说,“新三样”当下及未来怎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固废回收处理这些“后事”如何解决。

凡事预则立。解决“新三样”固废“后事”,必须做好“前头”工作。针对废旧电池和废光伏组件回收利用,需要提前布局,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法规,从监管政策、技术升级、协同发展、商业模式创新等多维度综合施策。

聚焦废旧动力电池,应明确主体责任,制定出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修订发布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提升回收利用技术水平,加快构建新型回收利用体系。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修订形成《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企业选址、溯源管理、节能评估等提出更高要求。聚焦废旧光伏组件等,应加强综合利用政策的预研储备,提前布局综合利用能力,从政策、资金、标准等方面给予支持和规范,为迎接退役高峰做好准备。去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针对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回收利用的难点堵点,从科技创新、资金支持、培育模式、标准规范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目前,国内废旧动力电池等固废回收处理行业存在一些乱象,必须加强监管,以促进市场规范发展。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印发《规范废弃设备及消费品回收利用处理环境监管工作方案》,明确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包括废动力电池、废光伏组件在内的6类废弃设备及消费品的环境污染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拆解造成环境污染行为。生态环境部表示,将继续强化“新三样”固废拆解处理的环境监管,根据循环利用技术研发进展,适时完善相关污染控制技术标准,严控环境风险,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和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责任编辑:加贺)
查看往日报刊
相关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