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法宝”助企高质量发展
山东济宁市市场监管局着力推进质量强企走深走细走实
□ 本报记者 朱文达
为更好发挥质量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中的作用,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市场监管局坚持用好“政策、产业、服务、监管、标准、创新、品牌、人才”八大“质”胜法宝,着力强化惠企服务和技术帮扶,推进质量强企走深、走细、走实。
济宁市强化质量强企顶层设计,建立质量强市协调推进工作专项机制,推动质量相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协调推进质量强企工作取得实效;成功争创山东省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改革试点,在山东省率先明确工作方案和工作机制、打通省市政策兑现平台,进一步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企业质量联动提升,济宁市市场监管局等10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以服务制造强市为抓手,着力构建链长组织、链主引领、链员协同、基础支撑、技术赋能的质量工作模式,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该局在加快推进工程机械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项目和兖州区农机装备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项目2个省级试点项目的基础上,结合济宁市实际,确定金乡大蒜、渔湖农产品、盐化工等6个市级试点项目,系统推进企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领域高质量发展。
为做好助企服务,济宁市市场监管局以质量基础设施线上云平台和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大力开展质量、技术、政策“三帮扶”行动,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对企业进行“解剖麻雀”式的“质量巡诊”,开展质量帮扶“一站式”服务。今年以来,该局通过“质量巡诊”为企业形成诊断记录1382条,总结特色做法275条,提出改进建议446条。
济宁市市场监管局着力加强质量监管,扎实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组织开展“大排查、大摸底”活动,多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织就联合整治“防护网”;稳步推进“万部电梯深度抽检”民生实事项目;扎实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全力护航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该局深入实施“专利标准融合”创新行动,高标准打造25个“专利标准融合”创新企业试点,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专利标准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市场监管、科技、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联合推动工程机械“专利标准融合”产业试点建设和专利标准导航研究,探索形成“专利标准融合”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熟路径和工作机制。截至目前,济宁市各类主体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656项、行业标准732项、省级地方标准406项、团体标准720项,建成国家级标准化试点29个、省级标准化试点71个。
为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济宁市市场监管局推进专利权质押融资,连续4年召开“政金企合作对接会”,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项目库“白名单”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息金企双向推送机制,为企业科技创新融资铺路。该局充分发挥济宁市高新区、经开区和邹城市3家山东省专利转化试点示范带动作用,扩大专利开放许可和专利产品备案,加快“沉睡专利”价值实现。
济宁市市场监管局着力发挥品牌对质量强企建设的赋能作用,充分发挥品牌培育市级专项资金的激励作用,积极利用市级1000万元品牌培育总额奖补资金的放大作用,大力推动品牌全面发展。该局深入开展品牌梯次培育行动,按照“打造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工作思路,积极培育政府质量奖企业、山东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和优质产品基地。截至目前,济宁市共有山东省省长质量奖及提名奖14个,“好品山东”区域公共品牌28个,山东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100家。
济宁市市场监管局重视质量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印发《济宁市市场监管局等10部门关于在全市深化落实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的通知》;强化企业首席质量官培训,采取线下、线上培训的方式,严把考核质量关,提升质量官任职能力。
据悉,济宁市市场监管局将深层次厘清质量强企强链发展思路,持续强化品牌培育、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以高水平质量建设助推济宁市高质量发展,在实干中浓墨重彩书写市场监管人的责任与担当。
【质量强企强链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