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方案赋能全球物流
我国提出的“创新物流—物流ESG—框架与要素”国际标准立项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实习记者 徐雅臣
近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创新物流技术委员会(ISO/TC 344)公布“创新物流—物流ESG—框架与要素”国际标准正式立项。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授郝皓、上衡道国际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孟凡奇联合担任该项目负责人。
目前,ISO/TC 344已成立可持续工作组(WG1),负责推进项目研制工作,工作组召集人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标准化工作部副主任金蕾担任。
据了解,当前,全球物流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和变革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物流的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加,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在国际上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我国作为全球物流大国,在物流行业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据郝皓介绍,在项目筹备阶段,我国的专家团队深入研究国际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和ESG标准的需求,广泛征求国内外相关企业、机构、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国际相关组织和其他国家的专家进行合作,收集和分析了国内外物流行业的ESG实践经验和数据,确保我国提出的标准具有国际先进性和适用性。
“正是基于这些基础,今年7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正式向国家标准委提交该国际标准新工作项目提案申请,得到了国家标准委的大力支持。”金蕾介绍,作为ISO/TC 344国内技术对口单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于2023年11月公开征求物流领域国际标准提案项目。对征集到的提案项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多次组织专家论证、指导,并推荐了3个项目在5月30日的ISO/TC 344第一次会议上进行宣介。“创新物流—物流ESG—框架与要素”即是其中之一。
“要想在众多国家的提案中脱颖而出,获得ISO/TC 344成员国的关注和支持并非易事。”据郝皓回忆,在预工作项目阶段,我国专家团队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问题,在提出的新工作项目提案中充分考虑了各国的实际情况,采用了灵活的框架和要素,及时与各国专家沟通和交流,不断完善和调整项目提案材料。经过为期12周的项目投票阶段,最终由中国提出的“创新物流—物流ESG—框架与要素”国际标准项目顺利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成员国投票,成功立项。“从投票结果看,该项目受到了广泛关注,13个成员国(P成员)中共有8个国家派出专家参与项目研制。”金蕾说道。
据悉,该项目将提供物流企业实施ESG工作的主要框架与关键要素,适用于针对物流企业开展ESG战略引导和规范工作。标准草案大纲分为6个章节,描述了物流与供应链之间的关系及其关键方面,给出物流ESG的总体框架,并从环境、经济和治理的角度介绍了物流业中与ESG相关的运输能耗、低碳仓库、仓库安全防护、运输和配送安全、多式联运、仓库自动化、智能化等因素。项目关注的内容,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密切相关,对引领全球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据金蕾介绍,WG1将在2025年1月发起第一次会议,计划3年内完成项目。未来,我国将积极与国际相关组织及其他国家密切合作、分享经验,共同推动物流ESG标准研制,为全球经济、社会及生态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