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为先促发展 监管为民谱新章
宁夏持续推动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区)建设显成效
□ 本报记者 贾润梅
推进质量强区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服务建设质量强国,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厅(以下简称“宁夏市场监管厅”)围绕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各项工作部署,聚焦强化经济发展质量支撑,试点先行、多点联动,持续推动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区)建设。
“宁夏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3年实现提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94.91%,保持稳中有进良好态势。”近日,宁夏市场监管厅传来了好消息。该厅按照“试点建设、连线带片、总结提升”思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加强产业链全面质量管理,加快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与现代产业价值链融合,推动解决产业链关键环节质量可靠性不高等问题。发挥标准、计量、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作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药品质量安全合格率均达到98%以上。
着眼提质升级,宁夏市场监管厅发挥标准引领和产业稳链作用,聚焦智能铸造、机器人和安全环保等领域,加快研制关键环节技术、能耗、循环利用等标准。实施以标准提升牵引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推动“两新”国家强制性标准的有效执行。重点围绕数字实验室、新材料、装备制造、氰胺等领域培育和突破制定国际标准,推动产业跃升发展,推动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智能铸造)立足国内智能铸造全产业链,面向国际化战略布局标准研制。该厅围绕“标准化试点+产业实际”高效融合,推动“区域+产业”双向破局,宁夏“六新六特六优”18个产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全部发布。宁夏爱慧托育等5家企业在自治区标准化试点基础上获批建设国家级服务业试点项目,宁夏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智能铸造)成为西北首个创新基地、国家唯一智能铸造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成功入选国家质量强国领军企业培育库。
着眼全面提升质量检测水平,宁夏市场监管厅以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为牵引,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和力量,加快构建宁夏现代先进计量测量体系认证体系,加强检验检测行业监管,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计量基础支撑和保障。推进区、市、县三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与管理,重点加强涉及环境保护、黄河治理、安全生产、节能减排、乡村振兴等领域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目前,宁夏有法定计量机构44家,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增至432个。该厅优化认证认可工作流程,全面提高认证认可公信力、贡献力和生命力,推动建立认证机构9家,获证组织3602家、证书11512张。
着眼持续扩大优质服务供给,宁夏市场监管厅指导各地充分整合质量服务资源,搭建质量服务平台,提升质量基础建设综合质效。其中,建立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平台站点33个;制定印发《工程监理及质量检测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推行“宁夏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监管服务平台”应用;全面推进5G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加快推进旅游服务品质升级;实施“手术质量安全、病历内涵质量提升”等5个专项行动。今年以来,该厅推动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宁夏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81.59分,高于全国平均值。
着眼打造优质品牌,增强经济竞争实力,宁夏市场监管厅联合自治区商务厅及部分高校,研究完善品牌统一认定评价发布管理机制。此外,该厅会同自治区农业农村、商务、林草等部门对现有的“六特”产业品牌及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梳理,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质量信誉高、规模效益好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公共品牌。目前,通过不断努力,宁夏2家企业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贺兰红葡萄酒、中宁枸杞、百瑞源枸杞等入选2023年杭州亚运会官方指定产品;“宁夏枸杞”“中宁枸杞”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互认保护名单。通过“中国品牌日”“中华老字号”等品牌培育推广活动,石嘴山市、中宁县分别获批开展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强县建设试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自主品牌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