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秦海峰
没有高水平的标准体系,就没有高质量发展。《不锈钢精密箔材》国家标准,造就了“手撕钢”;千余项农业标准,打造出“山西小米”等“晋”字品牌;《智能煤矿建设规范》实施,煤矿智能化发展有了“硬约束”;《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系列标准,促进形成市场规范有标可循、公共利益有标可量、社会治理有标可依的新格局。
近日,记者从山西省市场监管局获悉,截至目前,山西省制定出台《山西省标准化条例》《省级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等标准化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12个,制定重点行业领域标准体系24个。该省现有省级地方标准2468项、企业标准7.36万项、团体标准1228项。山西省企事业单位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8个、国家标准1808个、行业标准1722个。山西省累计发布多项省级地方标准,包括能源革命领域31项、先进制造业领域28项、文旅产业领域98项、农业领域930项、民生和消费领域370项、生态环保领域76项、安全生产领域60项,为该省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提质。
推进标准升级对于更好满足群众需要、助力产业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山西省探索出“标准化+履行基本职能”“标准化+促进重大决策部署落地”“标准化+解决热点敏感问题”“标准化+扶贫”等有效方式方法,标准制定不断向能源、行政审批、生态环保、先进制造业、安全生产、民生和消费等领域拓展,形成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域标准化的新格局,标准供给保障能力得到了极大改善,各类标准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该省标准化总体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围绕转型发展和能源革命“两大使命”,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山西省在能耗定额、节能技术和能效评价方面相继制定发布《党政机关能耗定额》《水泵装置节能技术导则》《燃气锅炉能效指标与测试规则》等9项省级地方标准,为开展节约型机关建设和评价,促进特种设备节能技术创新、转化与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固碳技术、二氧化碳浓度评估、碳排放核算方面制定发布《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指南》《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技术要求》《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评价通则》等15项省级地方标准。
在生产交通产品领域,山西省参与铁路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制定,对标国外一流先进标准,生产可满足美国、德国、英国、印度、日本、韩国等标准要求的产品,产品出口量增加30%左右。法兰制造企业生产出符合美标、德标、法标、日标的产品,6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海外。
山西省发布的《智能煤矿建设规范》,把5G技术运用到煤矿生产中,机器人代替人工生产,提高安全度与采掘率。《山西省物流标准体系》积极推动物流设备、物流服务、绿色物流标准化。
围绕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建设,山西省发布《山西省旅游标准体系》,助推文旅产品、景区建设、旅游服务、行业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化。山西省近期发布的《“旅游满意在山西”建设标准体系》《山西省文物保护标准体系》等,对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此外,山西省主导制定实施《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标准后,该省焦化企业由289家减少至132家。发布实施《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再生橡胶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地方标准,助力有效改善该省生态环境,全省PM2.5平均浓度低于周边地区平均水平,全省58个国家考核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全部消除劣Ⅴ类水质。
今年6月,山西省市场监管局联合有关部门出台《山西省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方案》,提出要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加快制修订节能、降碳、环保、安全、循环利用等领域标准,今年已有57项省级地方标准通过地方标准立项审查。
山西省市场监管局局长鞠振表示,坚持用标准引领产业升级,聚焦全省转型主攻方向和重点产业,加快制定一批引领性强的地方标准;坚持用标准来促进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引导和支持各类经营主体严格执行标准,以标准化助力产品和服务优化升级;坚持用标准来提升工作效能,健全各领域标准体系,以标准化来破解难题、指导实践、推动发展,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效能,以标准的提档升级助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