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质而兴 以质取胜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不断探索完善质量强企“中铁建设发展模式”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实习记者 徐雅臣
近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公布2024年上半年铁路建设项目施工企业信用评价结果,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建设)获得最高评价等级A级。
2016年12月,由中铁建设承建的昆明南站正式投入使用,成为中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里程碑——不仅仅因为它是中铁建设首座集鲁班奖、国优金奖、詹天佑奖于一身的“大满贯”工程,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中国高铁站房建设主力军新时代征“站”的序幕。北京朝阳站、北京城市副中心站、重庆东站、西安东站、钱塘站、南京北站等高铁站工程的背后,是中铁建设人对以质取胜理念的躬行践履。
质量强企 铸就品质基石
步入中铁建设企业文化展厅,可以看到一整墙金灿灿的鲁班奖“小金人”,中铁建设党委书记、董事长梅洪亮介绍说,建企45年来,中铁建设已先后摘得鲁班奖76项、国家优质工程奖75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4项,其他各类奖项千余项。
一直以来,中铁建设以工程质量为核心,突出抓早、抓细、抓实。抓早就是防微杜渐,对结构后锚固、无梁楼盖、深基坑、大跨度钢结构等8项重大技术安全风险从识别、分析、监控、跟踪、总结5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管控,形成了针对重大技术风险的全覆盖、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机制。抓细就是抓细节,规定12条质量红线,定期开展飞行检查,对触碰质量红线的单位严肃问责。同时,制定包含1249项内容的质量隐患清单,要求按清单分级加强管理。抓实就是抓关键,出台质量管理“六不准”,实施6大项14小项禁令,建立重大高危标准和内审机制。同时,识别出82项关键工序,按照影响程度分为3个等级,针对不同等级采取旁站(监理人员对施工进行全过程监督)、总工程师参与验收、专业负责人参与验收等管理措施,辅以信息化手段有效把控关键工序的施工过程质量。
科技兴企 加速提质增效
建筑外保温应用气凝胶相当于夏天穿的防晒衣、冬天穿的保暖服;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环保又便捷……今年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中铁建设带着高性能气凝胶隔热防火涂料、装配式IRF体系等多款“明星产品”亮相。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中铁建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基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IRF和MIC装配式体系、基于全产业链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创新发展、基于零碳/低碳技术的既有建筑改造与城市建筑更新、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建筑机器人、基于技术创效的建筑企业咨询产业5个方向上探索创新,取得了阶段性成果。6月,中铁建设绿色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目前已经落地绿色低碳产业项目11个。
同时,中铁建设应用新技术解决日常项目管理的难点痛点,持续发挥科技牵引作用,加速转型升级。在西安东站,中铁建设依托“5G+北斗”基坑自动化监测技术和全景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实现对基坑重点部位24小时自动化在线监测。在中国最北高铁站铁力站,中铁建设自主研发的装配式混凝土雨棚施工技术,成功突破高寒地区施工周期短、季节性低温跨度长的难关,施工作业效率提升3倍以上,节省现场用工70%以上。在中国高铁站城融合4.0时代新旧场并场的标志性工程新厦门北站,有了自动焊接机器人、自动收面机器人等15种智能设备的加持,建设规模虽较既有厦门北站有大幅增加,但工期却缩短了18%。在北京长安街西沿线,中铁建设从土建、能源、园林、机电、平台等多维度对中铁建设大厦进行“4+1”改造,打造了既有建筑绿色低碳节能改造的示范工程。
文化立企 不断追求卓越
“我们高度重视质量工作,一方面建立健全严谨细致的管理制度,抓好质量把控;另一方面,打造一整套独具特色的质量文化体系,从更高的精神层面引导和激励职工以质量为导向,不断追求卓越,共同推动质量强企。”梅洪亮表示。
20世纪80年代,中铁建设靠着将墙角垂直度最大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的钻劲儿,在建筑领域崭露头角,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对质量的极致追求,树立起行业标杆。2001年,中铁建设在行业内率先提出“所有施工项目主体结构要100%达到北京市长城杯标准,所有施工工地要100%达到北京市安全工地标准”的目标,以实际行动践行对高品质的承诺。从“质量是根,安全是天”到“优质工程是一批具有优良品格的人干出来的”,再到“营销、质量、安全、诚信、廉洁‘五种文化’”,中铁建设始终将工程优质作为安身立命之本,质量之根愈加牢固,企业发展愈发枝繁叶茂。
在质量文化引领下,中铁建设自主研发汇智学堂网络直播课平台,组建了一支由86名技术质量骨干组成的内训师队伍。2023年,中铁建设组织网络直播课教学达92场次,参培人员超10万人次,有效增强了全体职工对企业质量文化的认同感。
“要不断探索完善‘中铁建设发展模式’,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高效履约实现承诺,追求客户满意度更高、品牌影响力更强。”梅洪亮表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中铁建设正向着更有分量、更有质量、更有温度、更有活力的发展目标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