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二版>>

警惕贴科学标签的“大忽悠”

2020-08-24 14:10:51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市场上常会出现一些贴着高科技标签的伪科技产品,稍微动一下脑子就会发现其中漏洞,但总有一些消费者被忽悠。究其原因,除了信息接收错位、迷信从众心态之外,国民整体科学素养欠缺也不容忽视。

举个例子。最近,某知名家纺品牌因一款羽绒被产品宣传能够抗病毒而陷入舆论风波。从实体店及网上图文宣传来看,该品牌新推出的这款名为“N99抗病毒德国羽绒水洗夏被”的产品,被描述为“专为抗病毒而来”“抗病毒活性率高达99%以上”。进一步了解才知道,其所谓的抗病毒,“抗”的只是一些肠道病毒、甲流病毒等,未包含新冠肺炎病毒。

其实,只要了解一点病毒知识就会明白,纺织品抗病毒,最多只是像口罩那样过滤部分病毒,就算这种羽绒被具有过滤病毒的功能,但被子是用来盖在身上而不是盖口鼻的,如何来“抗”?况且,目前真正具有普及性的新冠肺炎疫苗尚未上市,一款羽绒被却号称抗病毒活性率接近百分之百,这怎么可能?对此,有法律人士指出,这种借疫情做宣传的行为,违反了《广告法》关于“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的规定。

尽管在遭到质疑后,该品牌撤掉了“抗病毒”的宣传,但其社会影响(或称“宣传效果”)还是产生了。据该品牌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战报”,这款羽绒被“上市仅3小时销量突破1.5万条”。这表明,社会上不断有伪科学的产品出现并能够找到市场,是有其社会基础的。而要通过科学教育为群众释惑,帮他们擦亮眼睛,则必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有媒体曾做过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1.3%的受访者感觉现在伪科技产品太多,86.3%的受访者称身边有人被伪科技产品忽悠过。“抗病毒”之类伪科学台词之所以具有一定的蛊惑力,不是因为其所谓“科学”有多“先进”、多“深奥”,而是许多民众内心有一种认同期待,他们愿意相信。特别是这些伪科学的只言片语与日常生活相关,涉及身体健康安全,这时人们往往只会关注“有毒”“有害”“致癌”之类字眼,从而完全失去了应有的理性判断,做出不明智的选择。

拿健康说事,这是一般伪科学吸引和控制受众的主要突破口。而受众易被忽悠,凸显了普通大众科学素养不高的现实。当然,伪科学之出,有专家认为,也与部分媒体特别是一些新媒体新闻报道的若干错位直接相关。目前消费安全类“科学新闻”虽然越来越多,但有些报道焦点却并不在科学知识本身,而在这些新闻背后的争议、利益以及耸人听闻的刺激性,这不但不能拉近公众与事件真相之间的距离,反而会把公众的关注点带偏。

商家无良、部分媒体失责之外,忽悠人的事真正能忽悠成,还需要一个前提——法律存空白,监管有漏洞。我们知道,市场上的产品翻新非常快,天然具有一定“滞后性”的标准往往跟不上节奏。面对贴着“高科技”标签的新兴品类产品,只能用现行的或普通的标准进行一般性(安全性、物理性能等)检测,无法就功能性进行判定。正是由于缺少标准,监管部门就难以对这类产品进行有效检测监管,即使明知企业对产品功能的宣传存在忽悠成分,也因缺少执法依据而无法对其进行惩处。缺教少管,伪科技产品就更加胆大妄为了。

显然,不能任由伪科技产品淆乱市场,必须下决心对其进行整治。怎么办?针对“不懂”问题,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国民科学素养。提高商家自律和责任意识,也是必须要做的工作。但更为关键的,还是完善法规标准,填补空白,堵住漏洞,加大对不法商家的惩处力度,让法律之剑的威慑力充分显现出来。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特种设备法定检验不应被视作中介服务 ...

  •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市场监管局练市分 ...

  • 吉林省辽源市西安区灯塔镇碾山村引进 ...

  • 江苏省海安市墩头镇新舍村大力发展生 ...

  • 天津宝月母婴健康生活中心:五星级母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