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 晴
第一次跑两会,我看什么都感觉挺新鲜的。
我发现的第一件新鲜玩意儿是今年代表委员的下榻酒店启用的电子识别系统。当你走过的时候,电脑会自动识别出你佩戴的证件,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出照片、单位等信息,感觉特别新鲜。
第二件新鲜玩意儿是天安门广场上造型独特的电动巡逻车(见下图)。不单这车看起来特酷,驾驶车的女警也格外酷,引得各路记者的长枪短炮统统对准了她。听说,这车叫做单警装备车,以电池作为动力,充满电后基本可以满足一天的巡逻使用,时速在10公里左右,它也是第一次在两会使用。
除此之外,今年两会代表委员车队前的带路警车上安装了GPS定位系统,警车的行驶状态每秒钟上传一次。这样一来,车队的位置、速度、距离目的地的预计时间,都可以立即显示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有了这套设备,指挥中心的交警能够随时监控到车队的具体位置,可以在车队即将抵达路口时再改变信号灯,从而尽量减少对社会车辆的影响了。
第一次在两会上采访,面对人潮汹涌的采访大军,我还真有点慌了神。不知道是应该跟着大部队往上挤呢,还是应该从那些匆匆而过的委员中“大海捞针”。其实,也容不得我多想,记者的职业素质让我立即开始了工作,“你好,请问您今年的提案是围绕什么的?”第一次采访就在这样的匆忙之中开始了。
很幸运的是,我采访的这位委员,正好是来自企业界,讲了一些有关产品质量的内容。在随后的采访中,我又碰到了来自东北电网公司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其励,他对电动车和智能电网都很有研究。老先生被记者们团团围住,直到工作人员提示要入场了,他才得以脱身。由于时间很短,大家都没来得及找老先生要张名片。不甘心的我继续跟着他往里走,并抓住机会表示本报对电动车领域一直很关注,有多次采访报道。也许是听到了这些话,老先生站在台阶的警戒线上,给了我一张名片,“好,我们随后再约好不好?”(本报记者罗 兵/文)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