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质量新闻网肉制品频道!
在线投诉 | 维权投诉: weixin.tousu.cqn.com.cn
您当前位置: 肉制品频道>>人物访谈>>

15年的炊事班长 写了一本“口味帐”

2021-09-01 16:56:59 多彩贵州网

编者按:

时光悄然而逝,又是一年退伍季。战士们在军营里走过了属于他们自己的2年、5年、8年……而今他们即将脱下军装告别心爱的军营,在另一个“战场”上追逐梦想。

战斗,是军人最大的褒奖;勇敢,是军人最耀眼的勋章。

回顾军营生涯,他们有太多的感慨、太多的回忆,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他们挥洒汗水的身影,而身上留下的疤痕也成为他们军旅中别样的印记。

今天,多彩贵州网推出一组稿件,聚焦退伍老兵在部队的最后一刻,聚焦他们用别样的方式说再见!

本网记者 杨婧

8月27日清晨,一场小雨过后,空气中略带一丝微凉。刚到5点半,武警贵州总队贵阳支队二十三中队食堂里的灯就亮了起来,即将退伍的炊事班长秦余堃正在为战友们准备最后一次“拿手菜”。

“‘酸菜鱼’‘干炸排骨’‘凉拌花甲’‘脆皮鸡爪’再加一个‘蚂蚁上树’……这些都是战友们平时爱吃的菜,也是我最拿手的几道菜。”秦余堃一边说一边眼神里满是不舍和留恋。

2005年12月,秦余堃从黔东南凯里参军入伍。开始是中队军乐团的打击乐手,由于当时缺少炊事人员,新兵连训练结束后,他毅然选择成为了一名炊事兵。

刚被分到炊事班的秦余堃,根本不会做饭,但他没有放弃,从头开始学习。练刀工,常常划破手指;学配菜,经常加班熬夜;做面食,一做就是几个小时……

“做菜一定要自己满意,还要做到色香味俱全,很多时候也是靠自己钻研吧。”秦余堃放下勺子,开始切起了菜。

秦余堃做菜很细致。就拿肉来说,他从来都不是抓起来随便一剁、扔进绞肉机里,而是按着纹理切成片,他说这样做出来的肉完全是两种味道。

他也很注重做菜的技术,对每一道菜的制作过程都进行细化、精化。比如:炒西红柿,他要求炊事员们必须把皮削掉;在放调料时,不是“一把盐”的粗放模式,而是有“层次感”。

就这样,十几年来,他慢慢从一名做饭新手成长为一名炊事班长。

对于如何做出可口饭菜,秦余堃说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用心。


刀法娴熟的背后,是秦余堃无数次的努力练习

有一次,班上一名年轻战士袁帅用擦板擦土豆丝,速度很快,擦出来的土豆丝很整齐,不一会儿就装满了一盆。过来检查配菜的秦余堃看到之后,制止了他,让他认真用刀切,战士很不理解地说:“用这种神器能让工作效率快几倍,为什么还要用刀切呢?”

秦余堃没有说话,只是让袁帅在旁边看着,只见他连续把几个土豆切成片后,一层一层地堆在一起,然后“笃笃笃”的三两下就切好了,算下来不比擦得慢。两种土豆丝炒完出锅后,袁帅一下子就感觉到了差距:擦出来的土豆丝不仅不脆,口感上还很粘腻。

这时侯秦余堃才语重心长地讲:“手切土豆丝的切面整齐,土豆受力均匀,水分和淀粉流失比较少,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土豆的原味……”听了一席话,袁帅下决心跟着秦班长干,如今已经成为班里的业务“大拿”。

“想要战友在本职岗位上出色完成任务,就得让他们吃饱吃好不想家。”简单朴实的话语,也透露了秦余堃坚持的初心。

2019年8月的一天,几名官兵外出训练,很晚才归队,队长让秦余堃给大家做些饭菜垫肚子。

“班长你知道吗,吃你做的醋溜莲花白,有我妈妈做菜的感觉。”上等兵浦绍伟悄悄对秦余堃说。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每天的饭菜对战友们而言,不只是将食材煎炸烹炒煲用以充饥,还需要附加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


秦余堃为战友们准备可口的饭菜

“要为战友找到家乡的味道,找到妈妈菜的味道。”秦余堃定下了这样一个“小目标”。

从那以后,秦余堃开始主动和战友们聊家乡的特色菜,聊他们想吃的菜,并下功夫去研究战友们想念的“家乡味道”。于是,在他的上衣口袋里时常多了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着中队每个人的籍贯、饮食习惯和个人口味。

说干就干。他先是到网上查资料,APP里看视频,尝试学习各种地域的特色菜,到餐馆饭店请教名厨……经过一番努力,秦余堃逐步把实用的烹调方法和特色菜呈到餐桌上,并熟练掌握了陕、湘、川等各省很多菜系的做法。

慢慢地,每当炊事班出了新菜品,战友们都争着要把家乡菜介绍给大家。菜里有了家的味儿,有了妈妈菜的味道,战友们也找到了浓浓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训练的劲头更足了。

“作为炊事员,厨房就是我们的战场,做好每一餐饭,让官兵按时吃上可口的饭菜,有充沛的精力去训练,就是我们打的每一场胜仗。”秦余堃说。

当熄灯的号角吹响,绝大多数战友们都进入了梦乡,秦余堃照例把厨房收拾利索才离开……

(责任编辑: 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