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安海军) 近日,笔者走进德江县各村看到,无论是山坡上、公路旁,还是村民的房前屋后,都种满了郁郁青青的养牛饲草;哞哞的牛叫声此起彼伏,村里大大小小的牛圈里装满了膘肥体壮的肉牛。
“村里经过商议,计划把你的养殖场打造成为村级肉牛养殖示范场,今天来了解一下你的想法,与你商讨养牛场改扩建事宜。”在该县钱家乡平安村梅家组安泰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肉牛养殖场,乡畜牧站工作人员、平安村“两委”干部一行正在了解肉牛长势情况,并与合作社法人张金明商讨养牛场改扩建以及村级肉牛养殖示范场打造事宜。
据了解,2017年,德江县委县政府把肉牛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出台了奖励和支持肉牛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平安村“两委”干部广泛宣传引导该村在外务工群众返乡发展肉牛产业。在肉牛养殖惠民政策感召下,2017年12月,在广东省揭阳市务工的张金明,毅然返乡成立了德江县安泰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同时,合作社在村“两委”干部介绍和帮助下,向乡畜牧站申请了90万元肉牛产业发展贷款基金。张金明用肉牛产业发展贷款基金和多年务工积攒的30万元积蓄,修建了可存栏200头牛的标准化肉牛养殖圈舍,购买了120余头本地黄牛饲养,并在圈舍周边流转50余亩田土种植皇竹草、青贮玉米、黑麦草等养牛饲草。
目前,张金明的养殖场共存栏本地黄牛125头,自2018产生效益以来,平均每年养牛收入30余万元。
在村级示范场带动下,平安村肉牛产业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平安村共发展家庭牧场8个,肉牛养殖基本户26户,全村共存栏牛698头,种植养牛饲草400余亩,在家群众人均养牛4.7头,人均种草2.7亩。
除了钱家乡平安村,长堡镇上堡村的肉牛产业发展也是风生水起。
“最近你家养牛场张贴的‘11513’责任服务卡上明确的‘责任干部’有没有到你家养殖场走访?卡上明确的‘技术服务干部’有没有帮助你解决过养牛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在长堡镇上堡村白果组肉牛养殖基本户袁宗贵的养殖场里,上堡村“两委”干部正在对袁宗贵肉牛养殖场进行走访了解。
据悉,自2020年8月德江全面推行肉牛养殖“11513”工程(即:“一个村至少发展1个50头以上示范场;一个组至少发展1户11至50头家庭牧场,发展5户以上3至10头基本户;一户大户带动3户养殖新户”)以来,长堡镇上堡村紧紧围绕“做大总量、提高质量”肉牛产业发展总体工作思路,创新推行精准到场到户,责任服务到人的“村表户卡”“11513”工程挂牌作战机制。按照发展区域、发展类型、发展目标要求,制定全村肉牛产业“11513”工程发展目标分解表,精准分解肉牛养殖任务到组、到户、到人,实行挂牌作战、动态管理、全员参与;其次,在全村每一个肉牛养殖场、养殖户张贴“11513”工程责任服务卡,卡上明确发展类型、养殖头数、责任干部、技术服务干部、所带动农户、责任服务人员电话等内容,全力以赴打造镇级肉牛产业发展示范村,全村肉牛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截至目前,上堡村共有各类肉牛养殖主体110户,全村共存栏牛420头,在家有劳动力户户均养牛3.1头,人均养牛1.46头。
钱家乡平安村和长堡镇上堡村肉牛产业发展情况,只是近年来德江县肉牛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德江县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八要素”,在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全力推进“2+N”产业发展过程中,以建强基本队伍、创新基本活动、规范基本阵地、完善基本制度、落实基本保障“五个基本”建设为抓手,以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契机,聚力整顿软弱涣散后进村党组织,着力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实现农村党建与乡村产业振兴深度融合发展,真正把农村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以及党员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作风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优势,全县肉牛“一县一业”主导产业更是得到了突飞猛进发展。截至目前,德江县共有养牛农户3.29万户,存栏肉牛13.42万头,出栏4.79万头,肉牛产值达8.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