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质量出品>>质量时评>>

以零容忍态度坚决将“鬼秤”清出市场

2024-05-26 21:49:05 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近期,某网红博主发视频,称其在江苏连云港买海鲜遭遇“鬼秤”。该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后引发广泛关注。当地相关部门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对存在计量作弊问题的商户及涉事市场相关工作人员作出处罚,市场监管部门与公安部门也对此违法活动展开立案调查。

image.png

5月23日,市场监管总局向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发出挂牌督办函,对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海鲜蔬菜直销市场“鬼秤”事件查处实行挂牌督办。这体现市场监管总局对此事件的高度重视。通过挂牌督办,不仅可以加快问题的解决进程,还向社会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任何损害消费者权益、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严惩。

“鬼秤”,即作弊秤,指被做了手脚,称重显示与实际重量存在偏差的秤。这类秤可以通过密码或“远程遥控”进行操作,不良商家一旦得知执法人员检查,可以很快退出作弊模式,恢复正常,很难被发现。“鬼秤”并非新鲜事物,近些年,各地不断有“鬼秤”坑人的报道。“鬼秤”作弊行为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扰乱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破坏公平竞争环境,因而一直是有关监管部门打击的重点。

作为负有民生计量监督管理职责的政府部门,市场监管部门一直高度重视加强民生计量监管和服务。

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针对利用电子计价秤等计量器具作弊行为深入开展综合治理,共检查集贸市场、商场超市等单位45万余家,检查电子计价秤223万台,查处不合格电子计价秤2.9万台,查处电子计价秤计量违法行为1.3万余件。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厉打击缺秤少量和计量作弊等违法行为,努力把“黑心秤”变成“放心秤”。

毋庸讳言,治理“鬼秤”等计量作弊乱象并非易事,市场监管部门面临一些难点问题。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电子秤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不法商家的作弊手段也愈发隐蔽,而且,使用“鬼秤”的不法商家大都具有一定的反调查能力,这都增加了执法人员的发现和取证难度。如果执法人员在固定违法证据方面稍有不慎,还可能面临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风险。依据现行计量法,对于制造、销售、使用以欺骗消费者为目的的计量器具的单位和个人,执法机关可依法没收其计量器具和全部违法所得,并可处2000元以下罚款。这样的处罚对于违法者的威慑作用明显不足。

计量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小小的一杆秤,一头连着商家的诚信,一头连着消费者的信任,关乎消费信心的提振与市场环境的建设。正因如此,必须加强计量器具管理,采取更加全面、精准、严密的治理措施,凝聚各方合力,以零容忍的态度将“鬼秤”清出市场,构建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市场经营环境。

要将“鬼秤”清出市场,最关键的是要完善针对电子秤销售和使用的法律法规,不能留有法律空白。要明确关于“鬼秤”(作弊秤)的相关法律概念和范畴,严格罚则,让法律长出“牙齿”,具有强大威慑力。在此基础上,相关监管部门要强化监管责任、提高监管水平、创新监管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对市场上的计量器具开展检查和校准,确保其准确、合规。特别要加强对“鬼秤”现象多发的农贸市场、水产品市场等经营场所的执法监管,对于发现的“鬼秤”问题,及时公开曝光并严肃处理,加大对计量作弊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信用惩戒,提高违法成本,形成对不法商家的威慑。

治理“鬼秤”还要盯准计量器具生产和销售环节。我国计量法明确,制造、修理计量器具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对制造、修理的计量器具进行检定,保证产品计量性能合格,并对合格产品出具产品合格证。计量器具相关协会应与重点生产厂家协同联动,在全行业抵制生产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子秤,同时持续推进工艺改良,压缩电子秤被随意改装的空间。对于监管部门而言,要重点关注计量器具销售和使用环节,发挥现代技术对监管治理的赋能作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更高效、更快捷地发现和解决计量器具作弊等违法违规问题。

“鬼秤”损害消费者的权益,消费者要增强维权意识,改正“维权成本高”“划不来”等消极思想,面对害人害己的“鬼秤”一定要“锱铢必较”,勇敢地站出来,主动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有关部门要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民生关切要快速、及时回应,为消费者做主。

市场监管总局挂牌督办此次“鬼秤”事件,本身即体现了一种零容忍的态度,对整个市场也敲响警钟。相信挂牌督办一定会本着不枉不纵的态度,查明事件原委,给涉事各方和公众一个更加清楚明白的说法。当然,此次挂牌督办的意义,并不只停留在单一个案。在加快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市场监管总局此举将产生广泛的震慑意义和示范意义,也将有助于提升市场监管部门的公信力,增强消费者的信心。

(责任编辑:加贺)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河北省秦皇岛市市场监管局北戴河新区 ...

  •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市场监管局开展 ...

  • 海南出台置换更新补贴措施推动汽车以 ...

  • 河北省涉县市场监管局开展“手机变砝 ...

  • 重庆市铜梁区市场监管局开展计量惠民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