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东北冰雪旅游热,制造了诸多意外和惊喜,也带火了一些新词,“隐藏特产”便是其中之一。
前不久,广西一群小朋友赴哈尔滨研学,受到当地人暖心照护。为表谢意,广西送去100多吨砂糖橘供哈尔滨市民免费品尝。作为回礼,哈尔滨送给广西10万盒蔓越莓。这一“双向奔赴”的友好之举让许多黑龙江网友惊讶:“蔓越莓是我们这儿产的?!”
“黑龙江蔓越莓”诱使好事网友盘点各自省份特产,他们发现自己的家乡竟也有很多自己未曾听闻的“隐藏特产”。四川产鱼子酱、甘肃产南美对虾、重庆产淡水澳龙、山西产大闸蟹……这些新特产颠覆了人们的传统印象,高兴又惊讶的网友们将这一事件戏称为“农业大摸底”,并自嘲:“农业大摸底,一摸一个不吱声。”
对此,农业领域的专家表示,中国幅员辽阔、特产丰富,一些特产不为更多的人知晓实属正常。而且,随着农业科技进步,新品类新设施新模式不断推广,很多品种已经走出传统主产区,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自然条件限制。
不少内陆地区的“隐藏特产”是水产品,主打地域性反差。在远离海洋的新疆,技术人员摸索出一整套在沙漠边缘的“海水养殖”技术,成功养殖出石斑鱼、龙虾等海产品。在吉林镇赉的盐碱地上,弱碱水养殖的大闸蟹供不应求,是北蟹中的新贵。四川雅安鱼子酱行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占全球鱼子酱市场份额1/10。
不仅南北方、东西部之间品种交流互通频繁,一些国外特有品种也能在中国找到适宜的区域。比如蔓越莓,原产于美国,2010年我国引入北美蔓越莓开始研究,并于2015年在黑龙江省抚远市进行大规模种植。目前,我国蔓越莓种植面积已经超过280公顷,抚远也成为亚洲最大的蔓越莓种植基地。
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气候类型多样,给发展新特产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可以肯定,未来各地还会不断培育出新的土特产。不过,许多网友并不知道自己家乡还有“隐藏款”特产,这一现实也反映出,这些特产的市场知名度还不够高,品牌还不够响。有学者指出,我国从来不缺好的农产品,一些特产早已实现了产业化,但多以原料的形式进行销售,没有打造自己的品牌,市场占有率不高,公众对其缺乏了解,往往导致“人参卖出萝卜价”。
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拥有全球最大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升级方兴未艾。消费者对农产品有很高的期待,但苦于信息不对称,买到优质农产品的机会成本较高。一边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一边是大量优质特产处于“隐藏”状态,这种对比提醒,“农业大摸底”虽说“一摸一个不吱声”,但这恰恰让人看到“隐藏特产”背后还隐藏着巨大的内需市场。
近些年,随着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特色农产品打通了上行之路。此次由各地网友掀起的“农业大摸底”带动了“隐藏特产”销量提升,黑龙江蔓越莓一夜走红,吉林蓝莓也搭上了“顺风车”……各地“隐藏特产”应把握住这次“出圈”的机会,积极拥抱互联网,主动推介自己,把自己的优势亮出来,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自己、喜欢自己。
当然,“隐藏特产”要想获得市场认可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断努力。一方面要放大“特”的优势,就是突出产品特点、体现当地风情、彰显地方特色。要以地方公用品牌为引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品位,推动名优特产品进入中高端市场。要谋求差异化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另一方面要提高“产”的效益,就是建成产业、形成集群。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引导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同时,将产品培育同民间文化、农耕文化、地域文化等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由“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服务”转变。
《中国质量报》【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