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瘦10斤”“躺着就能瘦”……
宣称快速瘦身的“减肥针”广告
在社交平台悄然蔓延。
然而,这些看似诱人的“瘦身捷径”,
实则可能是未经批准的非法药物,
潜藏严重健康风险。
近期,江苏省张家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处了一起非法销售“减肥针”案件。执法人员在某美容养生馆内发现大量一次性注射器,并查明涉案当事人通过网络销售一种外观标注为“细胞保存液”的非法注射产品——俗称“减肥针”。
此类案件并非个例。部分商家利用短视频、朋友圈等平台进行宣传,夸大减肥效果,使用“暗语”指代减肥药逃避关键词监测,不少消费者在使用后出现严重不适。经检测发现,这些产品中往往非法添加了司美格鲁肽等药物成分,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危害。
本案中,当事人未依法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通过互联网非法销售无药品批准文号的所谓“减肥针”,并向消费者介绍使用方法及疗效。该产品来源不明,其安全性、有效性均无法保证,存在严重健康风险。目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依法对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
针对此类违法行为,张家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告诫美容、美甲、养生等相关行业经营主体:务必引以为戒,严守法律红线。
1.严禁无证开展医疗美容:未取得医疗美容许可资质的机构,不得实施注射减肥、注射除皱、光电皮肤治疗等各类医疗美容服务。
2.规范进货查验:严格履行进货查验制度,不采购、使用“三无”产品。不得无证经营药品、医疗器械(如配套使用的注射器)或在网络平台、微信群等从事药品、医疗器械销售活动。
3.强化广告宣传自律:严禁在商业营销过程中发布违法广告、进行虚假宣传。宣传内容真实合法,不得夸大或欺骗误导消费者。
4.拒绝提供违法便利:不得协助他人实施上述违法行为或提供场所、客户信息等便利条件。
相关行业经营主体要充分认识违法经营的法律风险,全面自查自纠。发现违法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将依法严厉查处,涉嫌销售假药的,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如何科学辨别减重药品?
四招助您规避风险
若您正在考虑使用药物辅助减重,请遵循以下原则,警惕非法产品带来的健康威胁。
1.接受专业医师指导:肥胖的原因有多种,而体重管理是一项长期性、个体性的工程。减重药物一定是在专业医生对肥胖原因、并发疾病、个体状态等综合评估后进行使用,切不可盲目跟风使用。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使用减重药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当超重且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无法达到减重目标时,可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减重药物治疗。肥胖症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无法达到减重目标时,可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减重药物治疗。
应用药物治疗肥胖症应该严格把握适应证,规范使用,需要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有无禁忌证后方可起始应用,同时在使用药物减重的过程中也需要定期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规律随访,监测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根据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2.认准“国药准字”:减重药物作为一种药品,有自己的“身份证”,那就是“国药准字”,即药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国药准字+字母+8位数字”,会明确标注于药品包装,可登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查询相关信息。目前在我国获批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奥利司他、贝那鲁肽、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
3.通过正规渠道购药:选择医院、零售药店等正规诊疗购药途径,拒绝微商或无资质个人商家销售的“减肥针”,避免因来源不明导致用药风险。
4.警惕虚假宣传话术:对“绝对安全”“零副作用”“7天瘦10斤”等夸大表述保持警觉。健康减重不存在“捷径”,切勿因盲目追求速度而损害身体。
健康提示:科学减重才是根本
减重药物为肥胖及超重人群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但请注意,这类药物具有严格的适应证,并非人人适用。健康减重应始终以科学饮食、合理运动和良好生活习惯为核心。如需药物干预,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规范进行,定期监测身体指标,守护自身健康安全。
部分文字来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