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农村牧区食品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维护公平有序农村市场秩序,营造安全放心食品消费环境,有效识别防范农村牧区假冒伪劣食品及肉制品,青海省市场监管局提示广大消费者提高维权意识,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六类特征”识别假冒伪劣食品隐患
1.“山寨”食品
特征:食品包装模仿知名品牌商标、名称或包装设计,通过形近字、相似图案等误导消费者。
风险:质量安全无法保障,可能存在微生物超标、非法添加等问题。
2.过期食品
特征:食品包装保质期过期,或日期模糊、易撕贴,或通过涂改、覆盖等方式篡改生产日期,乳制品、肉制品等易出现此类问题。
风险:品质和安全性无法保证,可能存在变质和酸败,可能引发腹泻、呕吐等食源性疾病。
3.“三无”食品
特征:食品包装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信息,散装零食、海鲜、调味品等简易包装食品易出现此类问题。
风险:生产源头不明,可能存在生产过程不符合卫生标准等食品安全风险。
4.伪劣食品
特征:食品原料以次充好、掺杂掺假。如工业盐冒充食用盐、廉价淀粉勾兑“高端调味品”、病死畜禽肉冒充新鲜肉等。
风险: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长期食用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5.虚假宣传食品
特征:普通食品宣称“降三高”“抗癌”“增强免疫力”等治疗功效,吸引消费者。
风险: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误导消费者。
6.来源不明食品。无明确生产来源,流动摊贩售卖的熟食、散装白酒、腌制食品等易出现此类问题。
上述假冒伪劣食品容易出现使用原料低劣、未经过质量检测、食品添加剂超标、微生物超标、非法添加药物成分等食品安全问题,食用后可能引起身体不适,或危害身体健康。
“六字口诀”防范假冒伪劣食品风险
1.查包装
先看包装鼓不鼓,胀包漏气不能要,标签字迹要清楚,完整信息不能无。
2.对日期
生产日期盯仔细,刮擦涂改有问题。保质期限算一算,临近过期要避开!
3.认标识:
包装翻到背面找,“SC”开头许可号,无证产品风险高,三无食品快丢掉!
4.闻味道:
拆开包装先闻香,酸味霉味要提防,刺鼻怪味像化学?果断退货别商量!
5.比价格:
便宜过头要警惕,劣质原料藏陷阱。货比三家不吃亏,贪小便宜伤身体!
6.扫源码:
购肉及肉制品时,扫《青海省畜禽产品溯源查询码》索要检验检疫票。进口肉需索要海关签发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等。消费者知情来源清,去向明。
(供稿:青海省市场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