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老年消费者朋友们: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老年人对保健食品及药品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市场上各类保健食品及药品琳琅满目,部分不法商家为追求利益,通过虚假宣传、误导消费等手段欺骗老年人,损害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和身体健康。为帮助老年人理性消费,避免上当受骗,白银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特发布以下消费提示:
一、正确认识保健食品与药品
(一)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不能替代药品。保健食品标签上应印有“蓝帽子”标志(国产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国食健注G+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进口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国食健注J+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
(二)药品
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药品必须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具有国药准字批准文号(格式为:国药准字H(Z、S、J)+8位数字,其中H代表化学药品,Z代表中药,S代表生物制品,J代表进口药品分包装)。
二、警惕虚假宣传陷阱
(一)夸大产品功效
不法商家常采用“药到病除”“ 包治百病”“根治”“无效退款”等绝对化用语,或者利用“最新科技”“最高科学”“国家级产品”等夸大性表述,虚假宣传保健食品及药品的功效,误导老年人认为其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例如,宣称某保健食品可以治愈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或者某药品对癌症等疑难病症有特效。
(二)利用“专家”“患者”名义宣传
一些商家会邀请所谓的“专家”“教授”举办讲座、义诊,或者安排“康复患者”分享“成功案例”,伪造权威身份和使用效果,让老年人对产品产生信任。这些“专家”可能不具备相关专业资质,“患者” 也可能是商家雇佣的托儿。
(三)免费体验、赠送礼品诱惑
商家常以免费体检、免费试用、免费旅游、赠送鸡蛋、米面等小礼品为诱饵,吸引老年人参加产品推介会、健康讲座等活动,在活动中通过洗脑式宣传,诱导老年人高价购买产品。
(四)虚假打折、促销活动
商家会虚构原价,进行虚假打折、降价促销,或者推出 “买赠”“团购”等活动,营造优惠假象,促使老年人冲动消费。
三、选择正规购买渠道
(一)线下渠道
应选择取得《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等合法资质的药店、商场、超市、保健食品专卖店等场所购买。避免在流动摊贩、社区广场、酒店会议室等非正规场所购买保健食品及药品。
(二)线上渠道
通过正规的电商平台(如京东、天猫、苏宁等)购买时,要查看商家的资质信息,选择信誉良好、评价较高的店铺。同时,要注意查看产品页面是否公示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或药品批准文号等信息。切勿点击陌生链接或进入无证照的虚假网站购买。
四、仔细查看产品信息
(一)查看标签标识
购买保健食品时,要仔细查看产品标签上的“蓝帽子”标志、批准文号、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食用方法及食用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购买药品时,要查看药品标签上的药品名称、适应症(或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企业等信息,确保与药品说明书一致。
(二)查询产品信息
可以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查询保健食品的注册或备案信息,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询药品的批准文号等信息,核实产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五、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
(一)不轻易相信夸大宣传
要保持理性和警惕,不轻易相信商家的夸大宣传和虚假承诺,不盲目跟风购买所谓的“神奇”产品。对于宣称具有治疗疾病功能的保健食品,要明白其不能替代药品,患病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二)不冲动消费
在购买保健食品及药品前,要多与家人、子女沟通商量,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要在商家的诱导下急于付款,避免因冲动消费而造成经济损失。
(三)合理选择产品
根据自身的健康需求和身体状况,在医生、药师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食品及药品,避免过度消费和滥用。
六、妥善保存消费凭证,依法维权
(一)保存消费凭证
购买时要索要并妥善保存购物小票、发票、产品包装盒、说明书等消费凭证,以便出现问题时能够提供有效的证据。
(二)及时投诉举报
如果发现购买的保健食品及药品存在虚假宣传、假冒伪劣等问题,或者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及时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举报。可以拨打12315、12345热线电话,或者登录全国12315平台(http://www.12315.cn)进行投诉举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老年朋友们,关爱健康是每个人的心愿,但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理性购买保健食品及药品。希望大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警惕消费陷阱,守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