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民生>>抽查>>地方抽查>>2024>>

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通报手机壳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情况(2024年第5号)

2024-10-30 17:19:48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10月30日,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通报手机壳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情况(2024年第5号)。

一、风险监测总体情况

本次风险监测共采集手机壳样品20批次,主要依据GB 6675.1-2014《玩具安全 第1部分:基本规范》、GB 6675.4-2014《玩具安全 第4部分:特定元素的迁移》、GB/T 22048-2022《玩具及儿童用品中特定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的测定》、GB/T 29608-2013《橡胶制品 邻苯二甲酸酯类的测定》等标准,对手机壳产品的特定元素的迁移、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项目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20批次产品未发现不符合标准规定情况。

二、主要监测项目分析

在本次手机壳产品风险监测项目的选择上,主要考虑了产品的关键安全指标。具体检验项目为特定元素的迁移、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共2项指标。

(1)可迁移元素:可迁移元素包括锑、砷、钡、镉、铬、铅、汞、硒,这些重金属元素可通过人体皮肤表面环境如汗液的迁移进入人体,从而对健康造成危害。重金属一旦被人体所吸收,富集作用于人体的肝、骨骼、肾、心及脑中,当受影响的器官中重金属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对健康造成无法逆转的巨大伤害。

锑(Sb):锑及其多种化合物都有毒。临床上锑中毒与砷中毒很相似。小剂量时,锑会引起头疼、头晕和抑郁;大剂量时,会引起呕吐甚至死亡。

砷(As):砷及其化合物具有很强毒性,砷可通过一些机制扰乱腺三磷的生产。有名的毒药砒霜就是砷化合物。

钡(Ba):所有水溶或酸溶钡化合物都有毒。小剂量时,钡可作为肌肉兴奋剂,但是大剂量时会影响神经系统,引起心跳不规律、震颤、心衰、焦虑、呼吸困难和中风。

镉(Cd):镉及其化合物是致癌物,可引发癌症。目前研究发现镉的毒性可能通过锌和蛋白结合而进入人体内。镉对环境有危害。镉是欧盟指令中电子或电器产品中的六种禁用物质之一。

铬(Cr):通常认为铬金属和三价铬对人体健康无害,是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但是吃入或吸入六价铬都是有毒的。

铅(Pb):长期蓄积在软组织和骨骼中的铅是一种神经毒素。铅是有毒金属,能损害神经元连接(特别对儿童)和引发血液和脑疾病。长期暴露于铅及其盐类(特别是可溶盐或强氧化剂二氧化铅)中可引起肾病。处于铅对儿童影响的担心,铅的使用已经大幅减少(精神分裂与接触铅有关系)。

汞(Hg):汞及其大部分化合物有毒,金属汞能通过生物反应转化为有机甲基汞,有潜在的危险性。

硒(Se):该物质刺激眼睛,吸入烟尘可能引起肺水肿、窒息、寒战、发烧和气管炎。反应有延迟性。反复或持续接触皮肤会引起皮炎。该物质对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有影响,能引起呕吐、咳嗽、皮肤发黄、指甲脱落、坏牙等。

(2)邻苯二甲酸酯:邻苯二甲酸酯被怀疑是人体致癌物,能够损害肝脏、肾脏、生殖系统的生长,还起到雌性激素的作用。研究发现DEHP、BBP与儿童变态反应有关,邻苯二甲酸酯可能有雌性激素的作用。

三、消费警示

消费者在选购和使用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看手机壳的材质,不要选太软的,也不要选太硬的,最好是手感适中。

(2)闻手机壳的气味。如果有刺鼻气味,一定是不好的。有芳香的味道,也有可能是芳香族化合物的味道。最好选择没有什么味道的手机壳。

(3)如果手机壳颜色不均,侧面也反映了手机壳的质量问题。颜色太过艳丽,重金属含量有可能超标。

(4)不要盲目追求价格便宜。首先选择正规企业生产的手机壳,避免“三无”产品,减少人身伤害。

(责任编辑:八雨)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