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民生>>抽查公告>>地方抽查>>2016>>

湖北省食药监局:2016年12月发现不合格食品411批次

2017-01-06 17:24:23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从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获悉,2016年12月,湖北省共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32大类食品12264批次,分别按照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产品明示标准等进行检验,共发现不合格样品411批次,总体发现样品不合格率为3.35%。

  检出问题的食品有22大类,分别为粮食加工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调味品、肉制品、饮料、方便食品、饼干、速冻食品、薯类和膨化食品、茶叶及相关制品、酒类、蔬菜制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蛋制品、水产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糕点、豆制品、蜂产品、保健食品、餐饮食品、食用农产品。不合格率较高的食品类别有酒类(9.70%)、蔬菜制品(7.31%)、餐饮食品(7.07%)、方便食品(6.58%)、饮料(5.68%)等。发现的主要问题有其他微生物不合格(181批次),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158批次),检出致病性微生物(26批次),品质指标不合格(23批次),其他污染物超标(12批次),金属等元素污染物超标(7批次),检出非食用物质(3批次),检出禁用农药(2批次),检出禁用兽药(1批次),兽药残留超标(1批次)、检出涂渍油脂(3批次)。

  微生物指标包括其他微生物和致病性微生物,本月抽检食品中其他微生物不合格仍然是发现的主要问题,占不合格总数的43.4%。其他微生物主要是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嗜渗酵母菌超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属于指示性微生物,主要反映了产品的卫生学状况及受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检出不合格多为原料带入、未按要求严格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条件或者包装容器清洗消毒不到位所致。致病性微生物有26批次检出,占不合格总数的6.2%,较上个月有所上升,检出的致病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主要呈急性胃肠炎症状,污染途径多为食品加工或销售相关人员带菌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造成污染。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有防止变质、改善感官、保持营养、方便加工等作用,超过标准范围和使用量使用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本月抽检食品中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仍然较多,占不合格总数的37.9%。问题较为突出的是甜味剂(甜蜜素、糖精钠、安赛蜜、三氯蔗糖、纽甜)、防腐剂(亚硝酸盐)、抗氧化剂(BHA)以及含铝膨松剂等食品添加剂的超范围超量使用。

  本月抽检的品质指标不合格主要是酒精度、总糖、氨基酸态氮达不到要求,电导率、酸价、过氧化值、挥发性盐基氮超标;其他污染物不合格主要是白酒中氰化物、复用餐饮具中烷基(苯)磺酸钠超标;金属元素污染主要是铅、镉和稀土含量超标;检出的禁用农药为甲基对硫磷;检出的禁用兽药为呋喃唑酮代谢物(AOZ);兽药残留为恩诺沙星+环丙沙星超标;检出的非食用物质为孔雀石绿、西地那非。西地那非作为“伟哥”的主要成分,主要用来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但过度食用后可能出现头痛、眼花、昏晕、血压降低等不良反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酒类中严禁添加该类药物。

  针对以上监督抽检中发现的问题,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有关市州局及时采取措施督促生产经营者立即封存、下架和召回不合格产品,及时查找问题原因、排查风险因素,并对生产经营不合格食品的企业进行立案查处。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也按要求及时对抽检信息进行了公示。

(责任编辑:车车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