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最近网上有传言称,“双黄蛋是非正常培育出来的,含有激素,对儿童发育不利。”双黄蛋你一定吃过,但双黄蛋有没有问题你可能并不清楚。因为你不清楚,所以对于这个说法你多半倾向于相信,在自己拒绝食用双黄蛋的同时,可能还会告诉亲戚朋友要远离它。虽说你是好心,但是你这么做是不负责任的,至少对下双黄蛋的鸡是不公平的。
事实上,我们许多人所接受的科学知识或常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类似于“双黄蛋无益健康”这种途径不明、似是而非的说法。这种缺乏依据或根本就是错误的知识之所以容易被人们接受,是因为它们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关系到身体健康安全,而为了安全起见,许多人在“宁信有不信无”的教条指导下,完全失去了应有的理性判断,做出不明智的选择。
本来“激素”是个中性词,这些年由于经常能在食品安全事件中见到它,如今也像防腐剂一样,成了不招人待见的坏词。近墨者黑,双黄蛋跟激素联系在一起,能不叫人担忧吗?其实,鸡下双黄蛋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即使这与激素有关,也不影响健康。根据对双黄蛋和单黄蛋的成分分析,二者并没有值得注意的差异。如果非要说出不同来,那么就只能说双黄蛋个头大,卖相好。至于有人怀疑养殖户用激素催生双黄蛋,这事不大可能发生,一是因为双黄蛋并不比普通蛋贵多少,而且他们无法保证卖给人的蛋一定是双黄的,二是因为目前养殖业激素使用受到严格控制,既没人研究更没有商业化生产专门催生双黄蛋的激素。所谓无利不起早,双黄蛋若无利可图,谁愿意在这上面花钱呢?
与“激素双黄蛋”这种有问题的知识相对,完整、准确的科学知识并不缺少,但要求每一位消费者都能主动去掌握,这既不现实,也不必要。而在绝大多数消费者在学习与生活相关的科学知识时经常处于被动状态,并因而造成消费知识贫乏的情况下,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及其他社会公共机构科普教育宣传的作用,就显得极其重要。然而,我国目前的消费安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尽管在政府的不断努力下,我国消费安全的整体水平在上升,但仍有消费安全事件发生,每一个消费安全事件的出现及炒作,都在消费者中引起震动和恐慌。而事件负面效应的扩散,很大程度上与消费者相关知识贫乏缺失有关,这暴露出我国公众科普教育亟待提高。
积极正向的科普教育宣传缺失,消极甚至伪科学的东西必然就会乘机补缺。在近些年发生的一些消费安全事件中,很多都能看到伪科学的影子。而伪科学之出,有专家认为,这与部分媒体新闻报道的若干错位直接相关。目前消费安全类“科学新闻”虽然越来越多,但其报道焦点却并不在于科学知识本身,而在于这些新闻背后的争议、利益以及耸人听闻的刺激性。曾经一度引发社会强烈关注的“明胶老酸奶”事件,本是由一则并无实证基础的微博引起,而该微博其实也是听来的传言。可不少媒体在没有进行认真调查的情况下就急于炒作,结果把谣传当了新闻,造成了负面社会影响。
这一案例表明,隐藏在虚假科普中的刺激性在引人关注的同时,却并未拉近公众与事件真相之间的距离。不少研究者将这一现象归结为新闻报道的道德失范,在追求轰动效应时,消费安全问题也遭到了夸大。消费安全的报道通常在消费问题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出现,也属危机传播范畴,它所应达到的传播效果应是释疑,而非加剧谣言的传播,加重社会恐慌。但当前不少媒体报道并不重视释疑,结果往往使错误信息愈演愈烈,事实上形同传谣,使公众接收到伪科学的信息。
事实加事实未必等同于真相,何况当对事实的报道并非准确之时。由科学新闻带来伪科学的现象看似荒谬,究其根本,还在于媒体从业者科学精神的缺失。所以,释疑对于媒体而言,仍是一项需要认真对待的极为重要的工作。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