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河南省郑州市推动“三个转变”全力打造质量升级版
2014-11-19 09:03:31 中国质量新闻网

质量郑州 魅力郑州

河南省郑州市推动“三个转变”全力打造质量升级版

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右一)在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调研。

郑州市市长马懿(左二)在郑州市产业园调研。

2013年郑州市5家企业获得郑州市市长质量奖。

郑州市质监局局长何增涛(左一)与郑州市质量强市战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代表到中铁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参观指导。

郑州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动员大会现场。

    □ 本报记者 孙中杰 宋晓霞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考察时强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中国质量(北京)大会上讲话时强调,要紧紧抓住提高质量这个关键,推动中国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要牢固确立质量即是生命、质量决定发展效益和价值的理念,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这是质量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点和核心,为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指明了方向,为建设质量强国规划了路径,为郑州实施质量强市指明了方向。

   看“智造”,郑州宇通客车引领汽车帝国,智能手机渐成森林,航天电子一飞冲天,中铁盾构占领制高点;

   看品牌,郑州速冻食品遍布神州,新郑大枣闪耀智慧,白象面粉深耕龙头,女裤品牌遍地开花;

    看贸易,郑州E贸易露峥嵘,买卖全球;班列直通欧洲,润泽万里丝绸路;

   速度有极限,质量无止境。新形势下要走出一条高技术、高效益、低能耗、少污染的效益型发展道路,质量工作已经成为一个提纲挈领的关键抓手。

   2013年11月27日,在由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座谈会和申述答辩会上,郑州市以小组第一的优异成绩通过申述答辩,并在今年年初,成功获批创建,质量提升通道再次向上延伸。

   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郑州——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正以创新的政策、创新的技术和创新的监管,阔步前行在郑州制造向郑州智造转变、郑州速度向郑州质量转变、郑州产品向郑州品牌转变的康庄大道上。

    政策创新 为“郑州品牌”助力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速冻食品业首先在郑州发端。三全食品的创始人陈泽民发明了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从而成就了一个新行业。郑州也成为全国闻名的“速冻食品之都”。日前,由工信部对外权威发布的2014年中国品牌力指数(C-BPI)显示,思念食品力拔头筹,斩获“速冻食品行业第一品牌”的殊荣。

   品牌的创建,离不开政府全新的支持。近年来,郑州市围绕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重点指导和帮扶名牌企业发展,形成宇通、三全、思念、好想你等一大批质量好、效益佳、市场占有率高、自主创新能力强、消费者认可的知名企业和在全省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产品。发挥政府质量奖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优势企业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向产业链两端延伸、输出,引领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升级和品牌创建。引导全市产业集聚区开展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工作,以品牌带动产品聚集、产业集聚,推进产业集群的结构调整和优化,着力提升区域品牌的影响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同时,郑州市在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前,先后制定了《关于推进质量立市战略工作的意见》、《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3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等诸多相关政策,奠定了政策规划引领的基础。健全完善质量宏观管理、品牌培育激励、质量评价考核、部门联动等质量工作机制。郑州市政府还围绕主导产业需求,组建了全市工业主导产业创新联盟,支持各类企业推进技术中心建设,加强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全市有12个国家级质检中心、26个省级质检中心,市级研发中心达1705家,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质检中心、国家级家具质检中心、电子商务跨境贸易质检中心建设正在积极推进。同时,郑州市还筹建国家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24个,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42家,获得专利授权10372件,“郑州制造”正加速向“郑州创造”跨越。

   政策红利的释放,企业积极性得以激发。2013年,郑州市政府再次对质量工作投入大额资金,对市长质量奖每家奖励100万元。全市各级财政用于质量工作经费与2012年相比,增加了42%。2013年,郑州市企业参与起草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6项。“郑州话语权”进一步增强,郑州地铁运营水准超“国标”,除了参与今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轨道交通试运营基本条件国家标准外,目前郑州地铁又参与了地铁站务值班员、调度员和电客车司机等3项行业操作标准和一项新国家标准的制定。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得首届中国质量奖的提名奖,新增两家省长质量奖企业,至此郑州市省长质量奖企业总数达到10家,位居全省首位;5家企业获得市长质量奖,60家企业68个产品获得2013年河南省名牌产品和服务名牌称号。

    技术创新 为“郑州创造”加力

   从“神一”到“神十”、从“嫦娥”到“天宫”,在每一次举世瞩目的航天飞行器发射过程中,郑州的航天电子企业提供了全方位服务。地道的“郑州制造”所打造的火箭和飞船的“神经元”、“经脉”、航天服头盔面窗等多项技术,为中国航天贡献出了郑州力量。

   技术创新再次成为郑州企业掌握话语权、走向国际市场的“利器”。郑州市围绕七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与制药、节能环保及农业新品种选育等领域实施49个重大科技专项,带动项目承担单位直接投入60多亿元,实现新增销售收入260多亿元。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建立了认定管理、评价考核、政策支持等一套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促进各类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健康发展。郑州宇通“国家电动客车和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批准组建。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出台了《郑州市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郑州市高端装备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于年初已挂牌启动建设。积极推进中科院过程研究所郑州分所建设,已拟定了郑州分所建设基本方案,编制了郑州分所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完善知识产权体系为抓手,以推进专利审协河南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创意(试点)园区、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建设为载体,围绕知识产权示范市建设,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实施方案,启动了专利导航产业发展示范工程,促进了知识产权的创造与运用,加强了知识产权宣传与保护,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目前,郑州市已初步形成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主体、市级为基础的三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体系,全市已建立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71家,其中省级517家,国家级34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43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4家、省级创新型企业65家。专利授权量突破1万件,增长14.4%,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

   郑州市工信委相关负责人说,未来,当越来越多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进入“省队”,越来越多的省级技术中心进入“国家队”,郑州市工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也将越来越强,“郑州制造”的名片也将越来越亮。

   2013年以来,全市工业战线聚焦主导产业,优化工业结构,狠抓项目建设,着力招大引强,强化运行调控,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稳中向好、调中有升”的良好态势,工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

   主要表现在:工业总量持续提升,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工业结构明显优化,主导产业贡献突出。今年1~4月份,七大工业主导产业完成增加值636.1亿元,同比增长11.8%,高出全市工业增速两个百分点。

   据了解,今年1~4月份,郑州汽车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及医药四个战略性行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43.6%,传统行业及高耗能行业占比为56.4%。药品生产企业工业产值以20%左右的速度稳步增长,2013年度郑州市药品生产企业工业总产值232518.7万元,实现销售收入496亿元,占全省的68%。

   近年来,郑州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工业转型升级工作,站位全国乃至全球,加快七大工业主导产业发展和“6+2”产业基地建设,深化智能终端、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业态谋划,研究制定了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两大战略支撑产业提升规划和新型耐材、超硬材料、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其他关键零部件等4个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拟定了工业发展路线图,形成了“壮大规模、优化结构”、“抢抓机遇、奠定基础、确立地位、引外与培内并举”等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

    监管创新 为“郑州质量”护航

   近年来,郑州市通过将质量工作与“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深度融合,构建了三级网格、四级平台、五级联动的工作架构,建立了纵到底、横到边、无缝隙的质量监管网格,把质量安全隐患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尤其是网格化管理标准体系建立、发布、运行以来,郑州市质监局对内规范工作流程、降低行政成本、提升行政效能,对外提升服务郑州都市区建设水平,总体上实现了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从经验型、被动型服务向精细化、主动型服务的转变,有效提高了全市质监系统网格化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和整体工作质量,成为管理有标准、岗位有职责、操作有规范、过程有监督、工作有评价、事后有奖惩的网格化管理新模式。

   2011年,郑州市质监局建立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将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生产单位及其负责人列入“黑名单”。同时,还通过挂号信给全国436家地市级质监局、445家地市级工商局邮寄《食品安全“黑名单”通告》和《关于提请协助做好检验结果通报的函》,同时,在官方网站上公开“黑名单”信息,方便各地监管部门及时查询和配合查处。一函通全国,联手保安全,非法食品生产企业自此无处遁形。该项创新举措被《中国质量报》评为“质量之光年度地方质监亮点”和2012年度质监系统最有价值工作创新第三名。

   除了“黑名单”制度,投资3800万元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对全市农产品进行全程追溯、查询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管理,实行24小时不间断检测监控,做到“逢进必检”,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开展农业标准化和“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工作;在规模以上餐饮企业免费安装油水分离器,分离的废弃油脂由政府审核的合法企业有偿收购,有效地从源头上控制了利用餐厨垃圾制造地沟油的行为;扎实开展“文明餐桌”活动,打造“文明餐桌”精品示范街16条,持证餐饮单位开展“文明餐桌”行动参与率达到100%;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透明厨房”活动,建立质量失信惩戒制度,推动质量信用服务机构的发展和质量信用服务产品的运用;深化燃煤污染治理,加强机动车污染和扬尘污染治理,修订了《郑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针对棚户区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城中村拆迁安置房等项目,建立多层次和建筑使用人参与机制,要求每个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聘请3位社会义务监督员;并以社会关注多、群众反映强烈涉及民生方面的工程为监管重点,将日常监督巡查与各类专项检查相结合,着重开展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型公建、住宅排气道、监理企业、预拌商品混凝土企业等方面的专项检查工作,全面落实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制,建立项目负责人书面承诺制度、竣工永久性标牌制度和信息档案制度;在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内,凡是发生工程质量事故或严重质量问题的,都要依法追究五个项目负责人的经济责任、诚信责任、执业责任和刑事责任;制定单项工程质量监督详细方案,推行“质量报告单”制度。片医负责制社区、新农合经办机制等质量监管“郑州模式”,在全国均引起强烈反响。

   除了监管模式,郑州市还借助信息科技“元素”创新手段,为质量监管装上“千里眼”和“顺风耳”。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郑州市工程质量监督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控平台;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财政投入500多万元建成质量安全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实现了质量安全的远程监管、过程监管、实时监管。

    惠及民生 幸福指数全面提升

   近日,记者来到中原西路生态廊道,漫步被绿色植被包围的人行步道,廊道“公交进港湾、行走在中间、辅道在两边、休闲在林间”的理念深得百姓的赞许,沿途颇具郑州文化特色的石雕、地雕和浮雕墙,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E贸易首家进口商品体验馆,3600平方米展厅内,商品来自韩国、法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除了看洋货,不少参观者还饶有兴趣地登录“中大门”网站网购商品,体验网上下单流程,感受着在家门口买“洋货”的便捷。

   买全球,卖全球,唯一关口在郑州。目前,郑州E贸易打通了郑州连接世界的通道,郑州正在新一轮电子商务竞争中,向国内一线城市目标迈进。

   郑州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同样很时髦。在宇通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基地参观时,坐进刚下线的新能源客车体验,也有不少好奇者不断追问电气化技术问题。当听说宇通自主研发的技术比传统能源客车节省燃料30%以上、PM2.5排放值降低90%以上时,纷纷表示赞赏。

   “共建生活品质,共享品质生活”,是郑州市推动“三个转变”,开展质量强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连年提升上,即可窥见一斑。

    产品质量合格率全国居前。今年,全市重要工业产品抽检合格率95%,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蔬菜抽检合格率99.94%,水果抽检合格率99.98%,水产品抽检合格率99.46%,蔬菜、水果、水产品合格率位居全国前列。

   工程质量稳中向好。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小学校舍、大型公共建筑竣工工程合格率100%,市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率100%。

   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全市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由363项削减至141项,削减64.2%,审批环节压缩61.2%,总承诺办结时限减少79.5%,构建了“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体制;成功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惠民工程稳步实施,教育、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电梯卫士”通过物联网技术和3G通信平台,遇到突发电梯故障,可以在10秒钟内自动报警,实现最快最安全的救援。电梯使用单位只要向郑州市质监局提出书面申请,就可以享受“电梯卫士”的免费安装、使用和维护服务。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93%,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截至9月底郑州市区优良天数138天,达标率50.5%,比去年同期增加36天、提高13.2个百分点;PM10平均浓度14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PM2.5平均浓度8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2.3%,城区环境整治成效明显。

   计量基础服务更加完善。率先在全省开展的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计量检定工作,首次对郑州市区内1274个点位监控、7447车道的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进行检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热量表的质量将得到更有效的保障,且所有备案在册的热量表检定全部由当地政府买单。

   群众享受到实惠,积极主动融入,质量工作由监管政府部门的“独角戏”,变成了全民参与的“大合唱”。

   2013年,郑州市开展城市质量精神口号有奖征集活动,群众参与踊跃,一个月时间内共收到城市质量精神口号3484条、城市质量标志70个,通过专家组评审、推荐,经研究最终确定郑州市质量精神为“诚信立郑州,质量赢天下”。

   大学生志愿者也成为质量安全管理服务的新生力量,来自郑州大学等7所高校的首批300名大学生已加入到质量安全志愿者队伍,郑州市还将质量教育的对象延伸到中小学校,确立了6家企业为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14所中小学校为质量教育示范学校。

   如今,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三个转变”,郑州市正站到了向质量强市第一梯队进发的起跑线上。作为最关键的创建之年,郑州市质量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

   “质量升,则郑州兴。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城市,在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推进质量强省建设中发挥领头雁、尖兵先锋作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郑州市市长马懿表示,今年,郑州市将以此次创建为载体,实施“三大工程”(标准引领工程、质量提升工程、品牌带动工程)、“构建四大体系”(质量监管体系、质量诚信体系、宏观质量体系、企业管理体系),让质量成为城市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为以航空港综合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强大支撑,为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作出省会城市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