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质监系统深入开展“两创新”活动全力推动质检事业科学发展
□ 本报记者 张 东
史书记载,商朝的建立者汤在浴具上刻着9个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说,如果能每天更新,就天天更新,每天不间断地更新。据称,“创新”一词即滥觞于此。从2009年开始,成都市质监局在全国质监系统中率先扛起了“创新”的大旗,他们果断推出思路创新、工作创新(下称“两创新”)活动,紧紧围绕“服务发展、控制风险、带好队伍”的质监工作主旋律,积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理念、机制和方式,不仅提升了质监工作在创先争优、质量提升、服务民生、保障安全以及助推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使全市质监系统形成“一潭活水”,始终保持着年轻的活力和昂扬的斗志。
据了解,2010年,成都质监系统共申报“两创新”项目62个,不仅数量与2009年基本持平,更重要的是涌现出了45个新增项目。“这说明‘两创新’活动已经成为全市质监系统自我创新的源泉和重要的展示平台。”成都市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周道富高兴地说。
细细梳理这一个个绽放着智慧火花和开拓精神的创新成果,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创新的力量,正在为成都质检事业打开一扇“科学发展”的大门。
创新,服务发展的制高点
服务发展,是成都质监系统一直高唱的“主旋律”之一。十一五期间,成都质监系统紧紧围绕成都市委、市政府建设“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大胆创新服务发展模式,全力打造地理标志产品,积极筹建国家质检中心,不断推动着成都第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一张天然的名片,是百姓致富的‘金钥匙’,是走向国际市场的‘金护照’。”周道富告诉记者,为了打造这张靓丽的“城市名片”,成都市质监局把“两创新”活动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相结合,鲜明提出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总体思路,那就是以质量兴市、名牌战略为目标,坚持“创一个地标,兴一个企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走“地标兴农,品牌富农”的发展路子,全力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十一五期间,在成都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成都市质监局的竭力推动下,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密切配合,各区县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工作迅速开展起来。经过10年的探索和努力,目前,成都市已有水井坊酒、龙泉驿水蜜桃、彭州大蒜、温江大蒜、川芎、都江堰猕猴桃、都江堰厚朴、双流枇杷、双流冬草莓、郫县豆瓣、唐元韭黄、蒲江雀舌、双流二荆条辣椒、金堂明参、新津黄辣丁、蜀锦、蒲江猕猴桃、云崖兔等18个产品正式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一。
随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工农一体化、种加一条龙”的成都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不仅加快了各区县的农业标准化进程,也使广大农民在发展特色农业上受益颇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据统计,目前成都18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催生了600多家涉农企业,年创利润20多亿元,帮助近50万人实现就业。据2010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成都市的都江堰猕猴桃品牌价值由2009年的6.43亿元上升为9.27亿元,双流冬草莓由2009年的4.75亿元上升为6.90亿元,蒲江猕猴桃品牌价值评估为8.66亿元,龙泉驿水蜜桃品牌价值评估为4.25亿元。2011年2月,成都地区的蜀锦、蒲江雀舌、蒲江猕猴桃、双流冬草莓、郫县豆瓣、唐元韭黄6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参加了2011年法国巴黎国际农业博览会,蓬勃发展的地理标志产品集群,为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与此同时,成都质监局瞄准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全力打造立足成都、面向全国的质检高地,以先进的检验手段、一流的检验技术、全方位的检验服务,全面推进成都“构建西部战略高地”的步伐,为当地优势产业的创新发展和结构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国家质检中心的建设,再次体现了成都质监局“开风气之先”的创新精神。他们积极探索质检中心建设新模式,不仅围绕各地区的产业发展建设相应的质检中心,还吸引各地政府和龙头企业参与其中,他们采取“招标”的形式,让国家家具和鞋业质检中心落户崇州;采取“股份制”的形式,与双流县共同建设国家光伏和中低压质检中心……成都由此拥有了包装产品、家具产品、鞋类产品、饲料产品、光伏产品、中低压产品等7个国家级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其中光伏产品质检中心更是全国首个国家质检中心。
2010年3月,落户成都崇州市的国家家具及装修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鞋类及皮革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这是全国第三个、西部唯一的国家级家具、鞋类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也是四川省质监系统自汶川地震发生以来第一个开工建设的国家级质量检测项目。该中心建成后,不仅能承接各级政府和监督机构的检测任务,更将进一步奠定成都在全国家具、鞋业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推动四川乃至西部家具和鞋业的产业聚积和快速发展。
而位于成都双流县的国家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目前已经形成了光伏材料、光伏电池、光伏组建全产业链的测试能力,是目前全国已经建成的测试产业链最长、测试能力最大、测试设备最全的专业光伏产品实验室,在晶硅和薄膜光伏组件实验室测试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位于成都邛崃市的国家饲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目前已具备饲料、饲料原料及饲料添加剂等三大类共217种产品的检测能力。国家中低压电气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已经正式启动建设步伐,预计2012年底投入使用。
作为成都市服务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的平台,7大国家级质检中心不仅为成都攀登西部质检高地带来了新的机遇,更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家具、鞋类、饲料、中低压、光伏光电产业尽快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有力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高水平的国家级技术平台,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创新,控制风险的支撑点
控制风险,是今年来全国质监系统另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词”。成都质监局同样用“两创新”活动为风险控制“破题”,有力保障了食品和特种设备“两个安全”。运用物联网技术“阻击”三聚氰胺,在全国率先对乳制品进行实时监控,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2010年12月16日,出席首届国家食品安全办公室主任会议的全国150多位食安办主任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四川新希望乳业,并对这套“实现了三聚氰胺24小时全程监控”的检测平台给予了充分肯定。据悉,这项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系统,在全国尚属首创。
三聚氰胺作为乳制品检测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都对此严加防范。然而,面对生产企业海量的检验数据,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监管手段,不但要付出巨大的监管成本,而且难以做到有效监管。
为此,成都质监局主动向这一检测高地发起了冲击。他们与北京食品安全检测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合作,运用物联网技术开发出三聚氰胺检测数据监测平台,实现了对乳制品企业三聚氰胺检测数据的自动采集、自动传输、自动分析和自动报警,通过“靶向射击”大大提高了监管工作的有效性。目前,该系统已经率先在新希望乳业投入使用,该公司也因此成为川内首家接受三聚氰胺全程监控的乳制品企业,此举也表明了企业对保障食品安全的信心和决心。
据有关技术人员介绍,该平台获取的原始图谱数量就是企业的三聚氰胺检测数量,对应企业的原料乳及产品批次。一旦发现三聚氰胺含量异常或相关企业24小时未上传数据,该平台就会自动报警,并且会将提示通过短信发送到监管部门的负责人手机上。“这样我们就能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每一家乳制品企业的质量状态,实时监督企业从原料乳到成品做到批批检验,确保企业不使用不合格原料,不合格产品不出厂。”周道富表示,该系统将逐步覆盖成都全部11家乳制品企业。
记者还了解到,除了对三聚氰胺的“靶向射击”外,在遇到其他需要重点监测的食品安全指标时,该平台也可以通过系统升级实现快速应对。
依据现代化的手段,创新监管方式,正是成都市质监局在质监业务创新上的一大特色。目前,不仅乳制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借鉴了物联网技术,猪肉、白条鸭、放养鸡等各类食品也纷纷借助RFID(射频识别技术)等最新的信息化手段和物联网技术,建立起了完善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一大批新技术的创新运用,不仅为成都质监系统在风险控制上抢占了先机,占据了主动,也推动着越来越多产品走上了质量提升、产业升级的发展道路。
作为“两个安全”的重要一环,特种设备安全是质监系统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成都质监局在勇担重任的同时,积极创新特种设备监管模式,他们不仅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全市特种设备进行动态监管,还在全国率先建立特种设备安全协管员制度,并引入市场机制实施第三方锅炉日常维保,为全国机电类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试行“强制维保”提供了示范。以此作为“两创新”项目的郫县质监局便是其中的先行者。
前不久,郫县质监局特设科突然响起了一阵紧急的电话声。“我们村的王章志木材加工作坊有一台非法安装使用的锅炉,附近老百姓每天都提心吊胆的。”电话那头,是郫县安靖镇赛驰村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员老刘熟悉而急促的声音。
执法人员立即赶到王章志木材加工作坊进行突击检查,发现一台LSG0.2-0.04-AIII锅炉正在使用。据现场调查,该锅炉从2009年10月安装至今,无任何出厂技术资料,也没有办理使用登记注册手续,更没有经过定期检验,属于非法安装使用,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目前,郫县质监局已对该台“问题锅炉”进行撤除,搬掉了压在老百姓心中的一块石头。
在郫县大地上,像老刘这样每天活跃在各个村落,严密注视着身边“每一点隐患”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员还有不少。作为郫县创新锅炉监管模式的一个缩影,这支来自民间的力量犹如一个个全天候值守的“天眼”,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西部工业重镇,十一五期间郫县特种设备数量逐年递增。截至2010年7月,该县注册登记特种设备数量2736台,其中锅炉494台。然而,郫县质监局在日常监管中发现,不少锅炉使用单位存在小锅炉集中、设备超期服役、操作人员素质低等问题,特别是一些城乡结合部及小型企业、个体业主使用的锅炉,非法安装现象严重。这些长期处于监管死角的“黑锅炉”,时刻威胁着郫县大地的质量安全。
在郫县质监局的推动下,郫县县委、县政府强力出台了《郫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郫县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旨在通过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建立健全一套属地负责、各方联动、反应迅速的“大质量”工作机制。由此,郫县在全国率先进入了锅炉监管的“大质量”时代。
郫县质监局将2010年确定为“特种设备行政执法年”,并专门成立了一支特种设备执法中队。他们将全县分为四个片区,实行分片区监管,每个片区确定专人负责;同时落实特种设备属地管理责任,各乡镇及工业园区相应建立起了特种设备日常巡查制度,配备安全监管员开展定期巡查,一旦发现问题,安全监管员会在第一时间告知郫县质监局、安监局等部门进行联合查处。此前查处的王章志木材加工作坊非法安装使用锅炉案,便是郫县质监局和镇、村两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信息互通、相互协作取得的成果。据统计,截至2010年上半年,郫县质监局已经取缔非法安装使用锅炉30余台。
作为创新锅炉监管模式的重要一环,郫县质监局还在国内率先实施了锅炉日常维护保养制度。要求今后凡在郫县使用的锅炉,必须与有维修资质的单位签定维修保养合同,才能予以安装使用。截至2010年11月25日,全县已有83家锅炉使用单位签订了维保合同。预计到2011年5月,全县所有锅炉使用单位都将实现“全覆盖”。
在当前特种设备监管数量众多、监管形势复杂的情况下,“郫县经验”无疑将为成都质监系统探索运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手段进行第三方监管的特种设备监管新模式提供有益的尝试。
有了众多新技术、新模式的支撑,成都市质监系统的业务创新工作显得更加牢固和可靠,而依靠创新的形式,最终实现风险的控制和质量的提升,已经成为整个蓉城质监创新工作的落脚点之一。
创新,带好队伍的着力点
一支“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质监队伍,是质监事业发展的支撑,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为此,成都质监局十一五期间通过“两创新”活动狠抓队伍建设,大力提升行政执法水平,打造出了一支坚强有力的质监队伍。
从开门审案到全面推行说理式执法文书,这是成都质监局积极探索依法行政模式的一大创新。作为国家质检总局第一批开门审案试点单位之一,成都质监局迄今已开门审案180余次,审理案件500余件,涉及质量、计量、标准、食品、特种设备、认证认可、生产许可证等质监典型案例,且无一引发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实现了当初提出的开门审案常态化,全局做到不低于20%的立案案件开门审理的目标。
该局法规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开门审案的“第一次”记忆犹新。
时间推回到2008年6月11日,地点:成都市长顺农贸市场,成都市质监局历史上第一次开门审案在这里举行。这次审理的是高新区罗太婆腌卤店以欺骗消费者为目的,使用检定不合格电子计价秤案。该局有意将审案现场安排在农贸市场,并邀请了市场管理人员、经营户群众代表参加旁听。这一安排,既对商户起到了教育警示作用,又向群众宣传了计量法律知识,收到了一举多得的实效。由于事先准备充分,适用法律得当,审案过程比较顺利,审理结论与质监执法人员提出的处罚建议比较一致。
首战告捷后,成都质监局再接再厉,将开门审案活动在市局和下属15个区(市)县局全面铺开,成为成都市第一个全面开展开门审案工作的行政执法部门。他们还以此为契机,加强人员培训,增加执法人员基本素质和执法办案能力。同时,还制定了详细的“开门审案工作流程图”,以及各种类型的执法文书写作模块,为规范执法苦练内功。
在总结两年多来的开门审案工作时,周道富认为,开门审案不仅展示了质监行政执法的规范性、公正性、权威性,也提升了质监系统的行政执法能力。在案件审理全过程中,每个行政执法人员都以“阳光执法”的态度体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案源的确切性、证据的真实性、法律法规适用等方面进行仔细推敲,特别注意细节把握,力争每一个案件都办成“铁案”。开门审案的公开透明,对办案人员的业务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出了严格要求,使每个参与案审的执法人员都得到了锻炼,也为优秀的办案能手提供了施展能力的舞台。
在积极实践开门审案的同时,成都质监局进一步探索如何将文明执法、执法为民的精神落到实处的途径。2009年8月,出台了《关于推行说理式行政处罚文书试点工作的通知》,在此基础上,2010年4月再次出台了《全面推行说理式行政执法文书实施意见》。希望以推行说理式行政执法文书为切入点,不断增强执法办案透明度,使说理式行政执法文书成为展示质监“阳光执法”的重要载体,进而不断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规范化的标准体系,全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公开化工作。
一支优秀的质监队伍建设,不仅体现在依法行政能力的提升上,更体现在质监公众服务的细节中。作为成都市质监局服务民众的“前沿阵地”,成都市政务中心质监窗口主动将“两创新”活动与“创先争优”相结合,他们不仅通过流程再造提升了行政效能,还创建了一个具有标杆意义的“党员先锋岗”、涌现出一批乐于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树立起了成都质监“做就做得最好,干就干出成绩”的良好形象,受到了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一致称赞。
成都市政务中心质监窗口承担着全市组织机构代码、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计量许可等事项办理,全年审批量达7万余件。为了全面提升审批效能和服务质量,质监窗口将“行政审批事项流程再造”作为了“两创新”活动的突破口,在计量建标、特种设备和代码办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开创了全国行政审批的先河。
他们通过开发导入软件,使原来人工录入建标数据需2至5天的时间缩减到10分钟内完成,大大减少了数据录入时间;同时,开辟了网上传递导入数据的“快速通道”,减少了企业来回送件、反复跑路的现象,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特别是他们开展的“前置服务”创新,更是将计量建标由原来的60个工作日缩短到11个工作日以内,宁江集团、四川制药、一汽成都公司等100多家企业成为了首批受益者。
在特种设备使用登记中,质监窗口对20台以上特种设备的资料审查“转移”到企业现场进行,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企业整改,为企业节省了来回跑路的时间。通过这一审查环节的创新,使办证时间由原来法定的30个工作日缩减到11个工作日完成,受到了成都化工等一大批特种设备“使用大户”的高度赞赏。
在日常代码办理中,质监窗口也在不断创新和优化服务流程。他们更新了代码软件系统,解决了人为造成的服务瓶颈,使代码办证由原来法定的5个工作日缩短至5分钟内完成,大大减少了客户等待时间。一年来,该窗口已为近万家企业成功办理了代码审批,多次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服务质量信得过班组”、“巾帼文明岗”、“市优秀窗口”、“党员先锋岗”,其中27人次被评为市优秀服务明星。其创新成果“并联审批项目”一举获得全国首创奖,北京、天津、上海、青岛、浙江等省市兄弟单位纷纷前往考察学习。
创新,不仅体现为服务方式的转变,更体现为服务理念的升华。质监窗口党支部以“创先争优”为抓手,不断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公开承诺、党员示范、群众评议等措施,营造出“人人争当先进”的氛围。窗口代码业务负责人向桂筠,在6年的窗口工作来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今年被政务中心评为党员先锋岗、窗口优秀人员、服务明星;首问责任岗李华,是一位从部队转业的军人,在父亲身患重病入院治疗期间,他依然坚守工作岗位,热情服务群众,被政务中心评为服务明星、优秀共产党员、首问责任岗标杆……这样的先进事例,在质监窗口“创先争优”活动中层出不穷。透过这扇小小的“窗口”,我们看到,方兴未艾的“两创新”活动,正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为成都质监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牢固的落脚点,推动着蓉城质监不断迈向更高的目标。
世界在变,创新不变。综观成都质监系统两年多来的创新之路,从机制体制到监管模式,从服务理念到质监文化,无不涌动着创新的脉搏。“通过‘两创新’活动调动全系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不仅形成了一些解决质监工作突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方法、理念和思路,更逐步形成了不断进取、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良性机制。在下一个五年,成都质监局仍然要将‘创新’二字作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以创新的力量推动全系统不断迈向国内一流、西部第一的发展道路。”当承载着无限生机与希望的“十二五”阔步走来时,周道富已经为成都质监系统指出了新的航向。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