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好运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及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的举行,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也首次向公众开放。本报记者在第一时间走进“鸟巢”,体验了其中大大小小的各项设施,感受了这座高科技、国际化的体育馆带给人的惊喜和冲击。
通过体验,记者感受到,“鸟巢”不仅是奥运健儿展示实力的舞台,同时也是展示最先进的建筑材料、设备和建筑理念的舞台。“鸟巢”在很多方面关注到每一个观众的需求,这“一大一小”形成了奇妙的和谐氛围。相信奥运会期间,包括“鸟巢“在内的所有体育场馆将给每一位观众带来难忘而快乐的体验。
本文由本报记者彭燮采写 图片由本报记者王嘉摄
“鸟巢”的座椅从颜色上就很中国。此次开放的下层绝大部分座椅都是“中国红”,其中不规则地点缀着“长城灰”,而上层以“长城灰”为主,上下形成一个从红到灰的渐变,既醒目又大方。
从外观上看,和以前看过的方方正正的座椅不同,“鸟巢”的座椅形似水滴,右上方有座位号,所有的棱角都是圆角过渡,手感比较光滑,虽然看起来不是很宽,但它有力地“顶”住了背部,让你可以挺直腰背看比赛。另外,每排座椅之间的距离比较大,来回走动感觉比较宽松。
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由于比赛当天,北京下起了中雨,部分座椅被雨打湿。但是,由于座椅巧妙的设计,使得雨滴没有聚集在一起,观众只需用手一抹就可以坐了。
虽然每一个第一次走进“鸟巢”的人都会为它的庞大而感到震撼,但人们完全不必担心自己会因为位置不够靠前而无法近距离地欣赏比赛,因为“鸟巢”里有两只“大眼睛”———两块高清晰度的显示屏。
太清楚了!这是记者对这两块显示屏的最深印象。
虽然离它们有数十米,但是感觉就像坐在家里看电视一样,能够非常清楚地看清每一个小细节,而且颜色非常鲜艳。显示屏旁边是用于显示成绩和运动员资料等信息的黑色屏幕。当马拉松运动员跑进“鸟巢”时,这块屏幕会显示两只手掌,带领大家一起鼓掌,而当有运动员冲过终点时,屏幕会立刻显示出运动员的姓名、国籍及成绩等信息。
由于马拉松和竞走都属于长距离项目,运动员大部分时间都在户外比赛。因此,为了保持场内观众的热情,“鸟巢”里一直播放着节奏感很强的音乐。令人惊讶的是,音乐音量的大小非常合适,既能够感染每一个观众,同时又不会让观众觉得太吵或者是有回音。
除此之外,当现场的主持人带领大家为运动员加油助威的时候,通过音响传出来的主持人和拉拉队的声音都非常清楚,仿佛他们就在观众前面说话一样。
有意思的是,记者忙活了半天也无法找到声音的准确来源。后来看资料才知道,场馆内的音箱组呈弯月形排列,从而使声音能够从四面八方有层次地传到每个座位。同时,场馆内最大与最小声音的差别不到4分贝,无论你坐在体育场的哪个角落,都可以享受相同的声音效果。
绿色环保是“鸟巢”的设计建造理念之一,而直饮水装置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鸟巢”的直饮水龙头看起来和普通按压式水龙头差不多,唯一的不同是出水口朝上。刚开始,记者试着轻轻按了一下,居然没有出水。后来用力按了一下,只见一股直径5厘米左右的水柱冲了出来。用嘴一接,非常方便,持续时间大概在20秒左右。喝完以后,把脸移开就可以了,也不会出现满脸是水的情况。
记者感觉,直饮水的味道其实就是“没有味道”,水的温度大概在20摄氏度左右,喝起来稍微有点凉,相信到了夏天会有不错的消暑效果。
据了解,在饮水高峰,场馆内的8处直饮水设施每小时最多能为观众提供48吨健康安全的直饮水。
“鸟巢”的厕所很好找,因为标识很独特。有人说它像火星人,有人说它像机器娃娃,标识设计得很有个性。不少观众在厕所的标识前拍照留念。
厕所里无论是墙面还是内部装饰,都是非常现代的“红+黑”组合。洗手池前面的墙面全是黑色的,据说这样一是吸收光源,不刺眼,二来耐水渍,可减少清洗。而每个独立厕所里则全是大红色的装饰。
厕所的洗手池采用感应式水龙头,与记者以往用过的感应式水龙头相比,它们显得格外灵敏———只要手一伸,水马上就出来了。
记者还注意到,厕所的布局采用“树杈”形,这样可以避免人多的时候造成过度拥挤。另外,在无障碍厕所里还为带着宝宝来观赛的妈妈们特别设计了“亲子台”。《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