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一版>>
春风吹古城
2005-03-26 00:00:00 中国质量新闻网
   《步步高》、《雨打芭蕉》。对于从未到过潮州的人来说,能够和古城发生联想的,多是这两首潮州乐曲。
    如今,潮州留给人们印象更深的,却是“中国瓷都”的美名。
    质量兴古城,首先必须重新审视潮州、认识潮州。
   陶瓷业在潮州曾有着历史悠久的产业优势,但前些年,潮州陶瓷业的产业优势却在逐渐消退。作为潮州的支柱产业,无论是潮州的产陶资源还是地理位置,与其他陶瓷产区相比,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但换一个角度看,潮州是著名的华侨之乡,这里吸收了部分海外传入的先进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既继承民族传统又融合外来精华的文化体系。因此,陶瓷业既继承了中国的传统,又吸收了西洋的一些技法。与其他瓷产区相比,潮州陶瓷不仅注重艺术,而且看重市场。在这点上,潮州领先国内其他陶瓷产区。
   “重新审视优势,并不是为了要舍弃传统的优势,而是要用质量再塑潮州陶瓷,用名牌战略再铸辉煌,利用传统优势的积累,再造新优势。”潮州质量兴业和打造名牌的思路非常明确。
    如何造就新优势?潮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黄红辉介绍说,几年来,潮州市在重新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以质量兴业为目标,大力开展质量振兴活动,用三大步骤推进名牌战略。
   一是重点抓好企业质量工作。引导和鼓励企业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技术基础工作,强化质量管理,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品质量和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品结构的调整。帮促大型企业着眼于国际先进水平,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完善企业计量检测体系。中小型企业力争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强标准化、计量等技术基础工作,完善售后服务。小型企业消灭无标生产,依法生产和经营,提高产品质量。
   二是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质量兴业。提高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性,调整工作重点和范围,逐步扩大监督抽查覆盖面,加大产品质量监督的处理力度,完善监督抽查公告制度、通报制度、不合格产品的整改制度。
   三是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质量兴业活动。形成“政府重视、企业参与、社会关注”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工作,坚决杜绝行业性和区域性质量问题的发生,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保障合法经营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目前,潮州的质量意识明显增强,由以前的“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以质量兴业为契机,潮州正紧锣密鼓谋划把“中国瓷都”打造成高水平的陶瓷产业研发中心、制造中心和集散中心。
再造优势,关键是要提高产品质量档次,这就要对陶瓷产业质量振兴工作重新布局。这个“局”怎么布,潮州去年荣获“中国瓷都”称号后,为进一步实现陶瓷产业新的跨越,他们确定了质量上档次、上台阶的新思路。
   首先是加强质量技术机构建设。在充分发挥广东省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潮州)站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完善检测设施和手段,提高检测服务能力,建成一流的陶瓷产品检验中心,为陶瓷产业提供技术监督、技术保障和研发平台。
   其次提高质量档次,实现量的扩张。每年投入技改资金20亿元,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引导企业积极推进技术改造,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在高技术配方、研制上下功夫,全面进行标准化生产。
再次是通过注册“中国瓷都”商标,对使用这一商标的企业实施准入审查制度,从而引导企业创名牌,使一些贴牌生产企业逐步转变为创牌销售,争创广东省名牌和中国名牌。
质量兴业指引“中国瓷都”正由“做大”迈向“做强”。
   从“大”来看,在潮州3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汇聚着上万家的陶瓷生产企业和40多万从业人员。去年,全市陶瓷工业产值达到160亿元,是全市四大工业支柱之首。出口值和工业产值分别占全市的66%和50%,成为国际上工艺瓷和工艺化日用瓷的最大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就“强”而言,潮州陶瓷产业正在向产、学、研一条龙和贸、工、销一体化的格局迈进。潮州陶瓷以其“清新、素雅、细腻、玲珑”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其优异的产品质量让世界各地的客商慕名而来。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