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八版>>
穿“晋江鞋” 走世界路
2003-12-16 00:00:00 中国质量新闻网

   以“中国鞋都”———晋江为代表的福建泉州制鞋基地,经过几年国际化市场的淘练与自我反思,开始了新一轮的资源整合,逐步建立了创建品牌、维护品牌的机制,引进了危机公关处理理念。当地的制鞋工业、鞋辅工业已朝着品牌化、规模化、国际化的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先进的工业园、蒸蒸日上的企业、不断合理化的产业链结构构成了当地制鞋工业的全新景象。据资料,自2001年以来,我国鞋类每年出口创汇近100亿美元。约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5%,福建泉州表现出了惊人的适应力与活力,引起了世界的一致瞩目。
   截止2003年12月份,在泉州当地政府尤其是晋江市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晋江形成了以中国名牌产品———安踏、三兴、爱乐、寰球为代表的制鞋龙头,带动一批中小型制鞋企业活跃在国际、国内市场;以兴业、正大为代表的皮革业的发展为制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础便捷的服务和强力的资源支撑。结构合理的产业链均衡发展成就了泉州鞋工业的壮大源泉,尤其是当地的质量意识的空前提升,让“晋江鞋”的文化内涵与行业品质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当地企业站在国际市场的高度审视自己,不断引进先进设备、技术、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给自制品牌注入了与世界质量前沿相接轨的活力因素。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加强对制鞋工业的服务管理,从标准、质量、信息、品牌各方面为企业强身固本,福建鞋业质检中心落户“鞋都”晋江,更是提供了强有力的质量、科技保障。安踏、寰球、三兴等正红遍神州大地,并昂首走进了欧盟市场及广大的国际市场。
   然而,由于我国出口鞋类大多属于中低档产品,出口价格较低,加之我国制鞋工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以小型企业为主体,受小生产、小农经济观念影响较深,生产分散,管理粗放,技术相对落后。各地鞋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制鞋企业人才的培养不到位,忽视企业内部管理,产品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品牌、名牌意识淡薄,产品附加值不高,利润普遍低下,仍处于无序竞争状态,缺乏有效的行业自律。目前摆在泉州鞋业界乃至全国鞋业界面前最为严峻的问题应是:如何走出微利的困扰,求得更大的发展;如何正视我国市场经济地位,打破国际贸易壁垒,应对反倾销;如何树立更多的中国名牌乃至国际名牌。
   最近,从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传出信息:2003年中国鞋业发展论坛暨第一届全国制鞋工业信息交流大会将于12月19~20日在“中国鞋都”———晋江召开。他们希望籍此平台,内联外引,东西合璧,能更有效地引导国内鞋类企业科学规范地管理企业,加强品牌创新的能力,全面提高鞋类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更好地掌握国际上通用的游戏规则,从容面对反倾销,促进国内鞋类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确保中国鞋业走规范化发展之路,促进国内外鞋业市场的繁荣,使国内的鞋类名牌产品能昂首挺胸地走进世界舞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