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正是细菌繁殖和传染疾病流行的季节,保持环境卫生,维护生命健康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北京城边却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收售垃圾为业,与臭水河为邻、与垃圾山为伴,生活在污水横流、蚊蝇乱飞的“垃圾村”里。
环境脏乱差
过亚运村向北,沿着立水桥向东顺河而行,就进入朝阳区来广营乡立水桥村境内了,这里的环境实在是太糟糕了。蜿蜒伸展的一条二三十米宽的河流已经变成了粘稠的墨绿色,散发着浓重的腥臭味,令人作呕;不宽的马路上大大小小运送垃圾的车辆来往穿梭,尘土飞扬;马路北侧好几公里长的高墙边上成堆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水泥高墙相隔不远处就有一个窄窄的小门,门边上或用红漆或用黑墨写着:“高价收铁”、“收售电器”、“收废品”等字样,门口放着地秤并有妇女看守着;路面上有些地段污水横流,十分难行。记者忍着臭气、披着尘土,踏着泥路一路寻找,终于被告知:这里就是“有名”的垃圾村。
推开一扇夹在两边高墙中间的铁门,记者探身一看,简直惊呆了,这里完全是垃圾的世界。上千平方米的大院内堆满了各种垃圾,废纸箱、旧电器、乱铁丝,还有塑料桶、脏酒瓶等应有尽有。不少废品已经分类堆成了“小山”,每座小山前都有一两名妇女整理散放在地上的废品,或拆或绑,忙忙碌碌;院内有五六个孩子也加入了整理废品的行列,奔跑于垃圾山之间。收拾废品的妇女们都穿着家常衣服,没见有任何劳保设施。孩子们也很“皮实”地一边干活,一边不时地把好吃的东西送进嘴里,有个四五岁的小男孩手里的半块面包沾满了灰尘,仍全然不顾地站在废纸堆里大吃特吃。
院内靠北墙是一长溜儿百余间低矮、狭窄的临时房。不少房屋门前晒满了衣物,有的还堆放着桌椅、锅碗等生活用品,有的人家的炉灶就搭在门前,与垃圾为伍。记者以租房为名,参观了一间民宅,不足10平方米的房子又矮又闷,如同蒸笼一般,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墙角挂满的蜘蛛网,墙面上有斑斑蚊血印。
据一名姓程的房东讲,这里共住有100余户人家,绝大多数都是以收废品为生的,也有个别是做水果、蔬菜等小生意的,在这里生活很方便,院内就有一家诊所,看病打针不用出大院。
记者见这家名为“兴旺”的诊所就设在院中不足10平方米的民房内,门上挂着脏兮兮的门帘,让人不能不怀疑他的卫生状况。据了解,置身在垃圾堆里的“兴旺”诊所生意还是挺兴旺的。
记者发现,垃圾村里不仅有诊所,还有商店、饭店,甚至学校。路边一家东北菜餐馆不仅有各种炒菜,还备有早点。
垃圾村附近有一所专门招收进京打工人员子女的学校———沽源县驻京清源学校。在校学生近400人。该校教导处刘主任告诉记者,学校周围的卫生环境实在太差,垃圾遍布、臭气熏天,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正在选新校址,准备搬迁。
南来北往人
据了解,垃圾村里居住的绝大多数都是外地人。来自河北、河南、安徽、四川等地操着南腔北调的人们聚拢在这里,经营着同一生意,以相近的方式生存着。这里有同乡、同族,还有夫妻、父子,男女老少,好不热闹。
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分工明确,男人们蹬着三轮车披星戴月走街串巷收废品;女人们则守在大院里分类整理垃圾、装车,有时也领着孩子到四周拾破烂,整日里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垃圾。记者不时地看到一辆辆三轮垃圾车满载而归;三五成群的妇女在马路边上的垃圾堆里“淘金”,有的还带着孩子,任尘土飞扬、烈日当头。
一位三十四五岁姓罗的妇女告诉记者:她是河南信阳人,来京打工已有五六年光景,开始给人家当保姆,后又到饭店里当洗碗工,辛辛苦苦干一年,有时只能剩个回乡的车票钱。去年,她丈夫从老家来,找不到啥活儿干,就干起了收废品的行当,整天又脏又累,但是比给别人打工强。他们搬进垃圾村已经一年时间了,村里住的大多数是河南人,老乡不少。在这里住图的就是都是同行,谁也不歧视谁,再者说收回来的废品也有地方堆放。
姓罗的妇女说,北京的废品也不好收,一些新建的生活小区大门都有保安,根本进不去,只能在平房区、市场附近转悠,一天也挣不了多少钱。当地有些人总认为他们能挣大钱,她很不理解,她说,这里能挣大钱的买卖也轮不着他们外地人来干,再说,如果真有钱谁还愿意干收废品这一行。她认为,在北京挣钱虽然比河南老家容易,但也发不了什么大财,想把两个上初中的孩子接到北京来上学都很难。
记者采访中发现,垃圾村里的人对糟糕的环境状况并不很在意,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收了多少废品,能卖多少钱。记者曾问一位怀抱孩子的年轻妇女,住在这里习惯吗?她说,挺好的,没啥不习惯的。再问她是否定期消毒房间或给孩子体检,她愣了一下说,消毒啥,这里放的全都是垃圾,消毒也没用。孩子没病,好好的体检个啥,白浪费钱。问她是否有防疫部门来这里检查过,她摇摇头说,没见!
垃圾村实际是一个垃圾集散地,城市各角落的垃圾汇聚到这里,经过分类、整理、装运送到正规的废品回收站。聚集在这里的外地人为垃圾忙碌,为生活奔波,他们消耗的不仅是体力、精力和时间,还有身体的健康。
猪舍堆废品
没有谁能准确地说出垃圾村形成的具体时间,只知道他的存在已经有好几年的历史了。
据清源学校的一位负责人介绍:垃圾村的前身是养猪场。这里曾居住过不少养猪专业户,许多养猪专业户的子女就在附近的清源学校就读,随着猪肉市场的疲软,生猪价格的下跌,养猪专业户的收入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养猪赔钱的现实,使不少专业户不得不转行,另谋生路。
而一些专门为猪场提供泔水的垃圾人也断了财路,他们不得不放开眼界,由单一的收泔水扩大到收废品,并利用废弃的猪舍作为堆放废品的仓库,这就是垃圾村初期的状况。
现在,走进垃圾村的一些垃圾大院里还可以看到已堆满废品的一排排废弃的猪舍,红砖墙、油毡纸顶保存完好。有家木头收购站就是由废弃的猪舍改建的,猪舍内外堆放着木板、木棒及竹筐等杂物。据了解,这家收购站的老板就曾是一位养猪专业户,改行收废品已经有二三年的时间了。
据了解,起初,垃圾村的规模并不很大,散散落落住着几十户人家,也不为人所知。后来,来此居住的“垃圾户”越来越多,对住房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一些当地村民看好了这一市场,纷纷在路边修建临时建筑对外出租,垃圾村才一天天壮大起来。
垃圾村边有家小商店,女店主告诉记者,这村的人(指当地村民)大部分都动迁搬到北苑家园里住去了,也没人种地了,村里有些搞运输的,大车没地方存,就在这里围上院墙存车,有的名义上是存车,实际上多盖不少小平房对外出租,来这里租房的都是外地收废品的。她的房东就是跑运输的,去年在存车的大院里建了40多间住房,一间房每月收180元钱,废品还要收占地费,现在这里都住满了,有人想来租房都租不上了。
女店主指着满院的垃圾说,这里就是一家废品收购站,每天都有不少收废品的往这里送货。收购站雇人把废品整理好,攒够一定数量就用车运走卖给城里大的废品收购站,他们挣个中间的差价。
垃圾村里也有贫富差异。最有钱的当属房东,他们依靠房产坐家收钱,不需要花费多少气力和脑筋。记者所见的几位房东均穿戴整齐,嘴里叼着香烟,腰间别着手机,一副城市人的派头,他们有的月收房租过万,收入颇丰。还有的善于经营的外地人,几年下来或开上了收购站,当上了老板,或买上了汽车等运输工具,当上了运输专业户,由当初的被人雇佣到现在雇佣别人,经济实力不断扩大,能够有条件把老家的老婆孩子接来一道生活。而日子过得最艰难的还是那些无任何家产、完全靠收售废品为生的“垃圾户”,住在拥挤不堪的矮房里,穿着肮脏、破旧的衣裤,整日蓬头垢面地忙碌在垃圾堆里,虽身居闹市,但却享受不到现代文明和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健康、文明、安全,这些城里人最基本的生活要求还没有列进他们生活的日程表里。
垃圾村里的人大都很警觉,不大欢迎陌生人的闯入,对于与废品无关的话题也不愿意多谈。记者试图与几位“垃圾女”聊聊,她们只是点头或摇头,间或笑笑,很难敞开心扉。倒是对城里花销大,孩子上学费用高等表现出了相同的感受。大多表示干几年挣些钱还回老家去。
对于垃圾村,她们还是依恋,毕竟这里是她们的客居之地。交谈中,不时有人问记者知不知道,政府会不会拆迁这里,这里会不会被2008年奥运会规划掉?
垃圾村能多存在几年,是“村民”的最大愿望。
安全隐患多
谁也不知道垃圾村什么时候能在城市里消失,但垃圾村存在的消防、卫生、治安方面的隐患却不能不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
垃圾村里存在的最大隐患是安全隐患,垃圾村多是由废品大院组成的,堆积成山的纸箱、废纸、棉絮、旧衣物及油桶都是易燃物品。而有些高高堆起的垃圾山与空中横七竖八的电线相距仅二三米;垃圾院里大多居住着几十户甚至上百户人家,煤炉、液化气罐堆放在门前,火光闪闪。垃圾村里不见消防设备,而且多户共用一个自来水龙头,水源匮乏,一旦发生火灾,就会形成火烧连营之势,酿成惨祸。还有,垃圾大院都被高墙所围,门狭窄,一旦出现火灾等险情,逃生都难。
垃圾村里藏污纳垢。不同角落,不同来源的各种垃圾汇集在这里,不经过任何消毒处理,形成了大的污染源和细菌繁殖地,也容易成为流脑、霍乱、肠炎等流行性疾病的发源地。这些细菌随着走街串户的“垃圾人”四处流散,造成污染。
有人说,垃圾村是污染源,影响的是周围的环境,而“垃圾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细菌的携带者和传播者,城市环境卫生的破坏者和人们生命健康的危害者,
近日,国家卫生部发出《通知》,要求加大对职业病的预防与检查力度,确实保护人们生命健康。而以个体为单位的“垃圾户”的“职业病”由谁来预防和检查呢?他们应该成为被忽略的群体和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吗?
垃圾村里存在的治安方面的隐患也不容忽视。目前,居住在垃圾村里的三四百户人家均来自外地,成员复杂,疏于管理。来此租房的人们只需要向房东交纳一定数目的房租,而不需要其他任何证件,办理任何手续。记者曾问一姓李的房东,在这里租房安全吗?他说,安全,没有人来查(指公安部门检查)。当记者表露出天南地北的人居住一处会不会发生治安纠纷的担心时,李先生则说,没问题,谁也不敢在我这里打架、闹事,有我管着,闹事还行。记者进一步问:来租房的,看不看身份证之类的证件?李先生说,看啥,有的人根本啥证件都没有,再者说,我租的是房,又不是查户口,看这查那,谁还来住?最后,他还说,来我这里住就放心好了,啥问题都没有。
从外观上看,垃圾村里有一定的隐蔽性,连成一体的水泥高墙将一个个垃圾大院掩藏其中,不熟悉情况的,很难想象出这里竟然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和堆放着不计其数的垃圾。垃圾村与当地村落相距一定距离,独成一体,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
垃圾村现象是一个怪胎,谁来动手去掉这一怪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