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 风
一度变色变味的桂平腐竹,经过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的重点整治,又现味美色亮的本色。1月中旬记者到此,看到一派繁荣景象。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加上传统的工艺,桂平市的“社坡腐竹”远近闻名。以社坡镇为中心的腐竹生产是桂平的支柱产业。
整顿前,桂平市共有作坊式的腐竹加工场2000余家。一些生产业户在腐竹生产中掺入“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和工业用“保险粉”(连二亚硫酸钠)等有毒有害添加剂,达到使腐竹色泽光亮,易保存,易运输等目的。但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却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整顿是从2001年10月开始的,历时两个半月。市政府成立了腐竹行业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颁布的第一项措施就是所有业户全面停业。要使生产者彻底改变投放“吊白块”的做法,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腐竹生产的食品添加剂。这次整顿,桂平市首先从解决腐竹添加剂入手,设立专门的经销点,加强腐竹添加剂的管理,并以此为契机,着力解决腐竹的生产环境、质量控制、制度化管理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整顿在深化。桂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指导各业户制定了腐竹产品的企业标准,从感官要求、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方面对腐竹的产品质量提出了全面的要求,确定了腐竹产品的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包装要求、储运条件。该局表示,在加强标准宣贯的同时,要从源头上加强腐竹产品的质量控制,在腐竹生产领域实行企业开业前审查制度。如今,桂平市的腐竹生产业户都知道,只有拿到有关部门颁发的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登记证、工商营业执照、食品卫生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才能通过验收。
在社坡镇,记者所见的腐竹加工业户中,加工场已全部是水泥地面,过滤池全部镶上了瓷砖,灶口和加工场都用墙隔开,加工场的窗口都用纱网密封,加工场与猪舍间(用生产腐竹的残渣养猪,在当地比较普遍)都保持一定的距离。
目前,占桂平腐竹生产业户90%的社坡镇已恢复了往日的繁忙:来往的车辆多是运送大豆、煤炭和成品腐竹的,商贩们沿街叫卖的是装腐竹的箩筐、晾晒腐竹的竹竿……综合整治,为龙头企业的成长创造了条件,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腐竹企业已由整顿前的三四家增加到近10家。综合整治为腐竹生产者带来效益,每千克腐竹的价格已从去年同期的5.8至6.0元提高到6.6至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