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人民网评:雷士照明国品之光 行业领导

2022-05-10 12:55:23 人民网

2022年5月9日,人民网特别发布第六届“中国品牌日”专题报道《“国品之光”新观察》,在专题中对民族品牌雷士照明给予了高度评价:“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雷士照明以质取胜,成为闪亮的国家名片。”

打造中国一流品牌,人民网点赞雷士照明

中国品牌日,是一年一度的“民族品牌节日”,2017年由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旨在建设中国一流企业、打造中国一流品牌。

今年中国品牌日,人民网围绕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品牌强国建设的新布局,开启《“国品之光”新观察》专题报道,助力更多的中国品牌走出国门、享誉世界。在该系列报道中,人民网刊文点赞雷士照明,品牌影响力再度彰显。

四大成就,誓做中国照明行业“追光者”

雷士照明赢得人民网的青睐与赞许,源于其在照明领域二十多年的点滴积累和持续投入。

成就一:激活行业“新生态”

作为中国照明行业的头部品牌,雷士照明在2021年品牌价值达到436.87亿元,十年蝉联中国照明行业头部地位;在亚洲品牌500强榜单位列368位,是唯一连续两年入选的照明品牌。

在提升自身品牌实力的同时,雷士照明一直致力于多维度推动中国照明行业生态发展:连续多年赞助“祝融奖”“寻星奖”等设计大赛、启动设计师培养计划,为行业储备高水平人才;积极整合产业链资源,提升全产业价值链效益;以开放之姿,与华为、百度、小米等互联网企业通力合作,打造出全套系统的智能健康照明解决方案。

秉承做大、做强照明行业的初心,雷士照明CEO林良琦发出呼吁,共建行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新生态,“雷士照明的角色是先行者、倡议者、服务者,不是独行侠,我们将用创新思维推动光的价值提升,系统化、专业化地为用户提供整体照明解决方案。”

成就二:技术革新者,点亮照明“新科技”

雷士照明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拥有国际标准化研发中心和国家认可实验室,专利累计超800项,参与制订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超110项,先后获红点奖、IF奖等行业重量级奖项超30项。

技术革新方面,雷士照明已基本实现了无蓝光、无频闪、眩光控制的视觉健康光,下一阶段还将攻克健康关怀光,通过光谱、光强调节褪黑素,帮助人体改善睡眠、调节内分泌、保护视力,后续研究的健康节律光还将实现不同时间、人群、场景的极致健康光环境。

智能制造方面,雷士照明打造智能工厂,在生产制造环节实现精益化管理,以高质量、绿色环保的产品和高效的生产制造体系,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

成就三:探索发展“新模式”

作为健康光环境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之一,雷士照明积极探索城市亮化、办公空间、家居照明等各场景下的健康光环境解决方案。

在城市亮化中,夜间流光溢彩的灯光,很容易干扰动植物的休息生长,该如何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丽水环南明湖景观夜游亮化工程中,雷士照明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在打造“夜间城市会客厅”的同时,采用无蓝光辐射、对植物更友好的琥珀色光源,并特别设置了景观亮化休息模式,利于动植物的自然节律,实现照明与自然共生。


雷士照明丽水环南明湖景观夜游亮化案例

全国疫情反复,居家生活成为常态,光环境关系着每个人的身心健康。雷士全屋照明根据不同场景定制健康光环境,让光照顾每一个人的情绪需求,应对不同场景需求,雷士照明每一束灯光亮度、色温、氛围的调整,助力安抚情绪、纾解压力,让健康的光融入美好生活的每分每秒。

成就四:民族企业代表之一,焕发中国“新光芒”

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过硬的研发实力,雷士照明产品及整体照明解决方案多次服务国家级地标建筑,北京冬奥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杭州G20峰会等项目建设的背后都有雷士照明的助力。

不止于此,作为民族企业,雷士照明在每一个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敢担当勇奉献。2020年以来,为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雷士照明先后为武汉、石家庄、长春等地捐赠抗疫所需灯具;2021年河南发生特大暴雨,雷士照明紧急调拨物资,驰援受灾区域;雷士照明还特别成立了“光明行公益工程”,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十三年来,通过“光明教室”等爱心项目,改善孩子们的灯光环境,200多所学校、10万余名师生受益。

雷士照明CEO林良琦表示:“未来,雷士照明将继续作为中国照明行业的‘追光者’,为全国人民提供更健康、更节能、更舒适的照明体验;与此同时,我们也将承担起民族品牌的责任,持续做好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引领照明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一个国家崛起的背后,往往是一批品牌的强势崛起。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雷士照明继续整合全行业资源,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国民族品牌,为祖国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民族光源”!

(责任编辑: 崔立明 )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