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微波热效应发现76年后首次上太空 格兰仕航天微波炉如何走向星辰大海?

2021-09-06 22:10:36 中国质量新闻网

9月1日,央视一套播出的《开学第一课》,在太空课堂环节,三名中国航天员向孩子们展示宇宙厨房,航天微波炉首次揭开神秘面纱。人们惊喜地发现,早就在全球家庭中普及的微波炉,才首次应用在航天项目上。

众所周知,微波有着极高的加热效率,而微波炉作为日常烹饪工具更是深入人心。实际上,航天微波炉的成功应用,不仅是代表着人类电器的技术进步,更让中国成为了首个让航天员在太空进行高效美食烹饪的国家。

过去在太空,航天员并非没有办法吃上热饭热菜。1961年,加加林花费一个多小时成功绕地球飞行一周,成为首个进入太空的人类。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航天员在太空逗留时间的增加,产生了对水和食物进行加热的需求,但是效率非常低。直到2008年,美国宇航员桑德拉·马格努斯进入国际空间站,在其航天日记里详细记录了加热有多难。以煮洋葱为例,需要4个小时才能熟。

在中国,神舟六号飞船首次搭载了食物加热器。到神舟七号时,相关资料显示,加热一个人的一餐饭大约需要半小时。

在拥有微波炉前,最新的航天食品加热装置是一个白色方盒,已实现对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的控制,内有三层加热空间,但效率和效果仍不如人意。

如今到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拥有了全新的微波炉加热方式。5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在海南文昌航天中心成功发射,由国民家电品牌格兰仕研制的全球首台航天微波炉随飞船送入太空,该微波炉达到了超一级能效,7分钟内便能完成3名宇航员的一餐主食。至此,微波热效应在发现76年后,终于成功应用到航天项目中。

为什么此前不能用微波炉?根据要求,航天微波炉在火箭升空过程中要经受住高频的震荡,进入太空后要在空间站持续工作多年,而且必须做到在太空环境中快速加热,均匀烹饪。为了破解一系列“登天”的难题,格兰仕专业组建了航天微波炉项目团队,从2011年立项到2021年上天,可谓“十年磨一剑”。

接受研发任务后,格兰仕第一时间启动了特种磁控管的研发。磁控管作为微波炉的核心组件,在太空中面临截然不同的使用环境,格兰仕通过零部件集成创新,使航天微波炉达到超一级能效,节约空间站宝贵能源的同时,7分钟内便可完成三名航天员的一餐主食。

另外,要使微波炉符合火箭发射与太空工作的要求,需要对其结构与核心部件进行重新设计和研发,让微波炉在火箭发射升空过程中能够承受住过载与高频震荡,进入太空后有能够工作十年的使用寿命,在工艺设计上也有严格的尺寸、重量和功耗限制。

为了减轻微波炉的体积,达到太空作业的可靠性要求,格兰仕研发人员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加强产品本身的机械强度,并创造性采用紧固件、一体成型等创新工艺。同时,格兰仕还特制了变频微波电源代替传统高压变压器,大幅减轻产品重量。

如果说过去的航天加热装置是一种设备,那么航天微波炉则是一种产品。“我们希望航天员在空间站能品味到家的味道,是用做产品而非做设备的思维来做航天微波炉。”格兰仕航天微波炉开发项目负责人表示。

格兰仕航天微波炉的问世,让人们对太空家电产生了极大兴趣。作为国民品牌的格兰仕立足航天微波炉等最新科技成果,近日推出了“宇宙厨房”的概念,并重磅发布了“食尚味来舱”DR空气炸微波炉新品,让太空黑科技照进了国民厨房。

格兰仕旨在把航天微波炉的技术普及到普罗大众的生活中,厨房搭载程序设置,将各种美食烹饪方法数据化、程序化,植入微波炉等厨电产品,用户只需指尖操作,即可实现一键式自动烹饪,真正满足了大家对新时代智慧厨电的想象。

不仅如此,格兰仕一台机器即可解决三餐烹饪,“食尚未来舱”——DR空气炸微波炉是市场上首台实现空气炸的微波炉,在变频微波功能的基础上,创新增加了空气炸和立体烤的功能,既可以微波加热,还可以烧烤、烘焙、烘炸等,可烹饪上百道美食,是真正的美食百宝箱,能够满足各种人群的多元化烹饪需求。

除了DR空气炸微波炉,格兰仕还创新推出RL微蒸烤一体机、嵌入式微蒸烤公爵系列等新品,带给消费者蒸烤一体无油烟的健康烹饪体验,致力于推广无明火、无油烟的烹饪方式,以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实力和创新突破的微蒸烤实力为国民提供健康生活解决方案。

从方型到圆型,从微波技术到光波技术,从微波变频到光波变频再到双模变频技术,从蒸汽微波炉到微蒸烤一体机,再到如今的航天微波炉......格兰仕一直在微蒸烤领域潜心突破。

微蒸烤领域丰厚的底蕴和强大的科技实力让格兰仕引领行业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微蒸烤矩阵。现在的格兰仕,微波炉每天产量超过10万台,供应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格兰仕在微蒸烤领域的实力,让中国微波炉产业一直站在全球行业前列,更让中国家电技术不断走向星辰大海。

(责任编辑: 闫冬 )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