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质量新闻网房产资讯!
在线投诉 | 维权投诉: weixin.tousu.cqn.com.cn
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房产资讯>>广东>>头条>>

六大目标、八大任务,“十四五”期间,珠海建筑业将这么干!

2022-03-17 14:45:36 珠海市住建局网站

image.png

“十三五”期间,珠海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建筑业取得怎样的成绩?

“十四五”期间,珠海建筑业的发展又将如何进行排兵布阵?

2021年12月,珠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印发《珠海市建筑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总结“十三五”期间珠海建筑业取得的成绩的同时,针对“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等内容给出了答案。

成绩回顾

“十三五”期末建筑业就业人数达25.8万人

在产业规模和效益方面,珠海市建筑业规模增长较快。2020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106.13亿元,位居全省第三,比2016年净增长95.16%;建筑业增加值达到246.83亿元,比2015年净增长105.78%。到2020年,建筑业利税总额为64.95亿元,年均增幅9.49%,期末就业人数已达25.8万人。“十三五”期间年均产值利润率达4.52%,高于全省整体水平。

在新型建筑工业化方面,“十三五”期间,珠海市积极鼓励和引导装配式建筑的普及。截至2020年,全市装配式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共有4家,设计年产能超过60万立方米。同时,“十三五”期间,珠海市累计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达到6875.45万平方米,累计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324项,累计完成节能改造公共建筑面积361.40万平方米,居住建筑面积23.53万平方米,累计获得“广东省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16项。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十三五”期间,珠海市以BIM技术为核心的工程建设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约309万平方米建筑在建设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应用了BIM技术。2018年,珠海的标志性建筑“日月贝”(珠海大剧院)BIM技术应用获评珠海市绿色创新技术应用示范项目。2020年实现全市5G基站基本连续覆盖和横琴新区全覆盖,而且横琴先进智能计算中心成为全国首个、全球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未来开展CIM基础平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和算力基础。

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十三五”期间珠海市持续推进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印发改革实施方案等30余项制度文件;实现国家、省以及珠海市相关业务平台的系统对接;推行并联审批简化审批流程,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综合服务水平,新设8个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综合服务窗口;全市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90个工作日以内,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50个工作日以内,带方案出让土地及小型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控制在38个工作日以内。

珠海还建成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信息发布平台,修订多种信用评价标准;配套制定《珠海市建筑市场信用红黑名单管理办法》,推动信用评价结果与招投标挂勾,并深化招投标制度改革,制订和修订了《珠海特区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建立了以招标人负责制为主体,评定分离为核心的招投标制度;印发了多项配套制度和相关招标文件标准文本;实现建设工程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加强了招投标活动事中事后监管。

在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方面,“十三五”期间,珠海成立了市质检站高新分站和南湾试验室,完成珠海市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平台验收与检测系统升级软件开发工作。2016-2020年,珠海市累计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5项,“国家优质工程奖”8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3项,“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29项,“广东省建设工程金匠奖”等省级奖项309项。同时,“十三五”期间,珠海累计组织开展施工安全专项检查和大检查超过63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25天内建成国内首个永久结构形式应急医院;积极谋划推出“复工复产”相关政策,实现建筑工地应复尽复率达到100%。

在深化港澳合作交流方面,“十三五”期间,珠海市在横琴自贸片区实行港澳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告知承诺制;颁布实施《珠海经济特区横琴新区港澳建筑及相关工程咨询企业资质和专业人士执业资格认可规定》与配套的《实施细则(试行)》。

《规划》指出,在“十四五”期间,珠海建筑业将有六大具体目标和八大重点任务,奋力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目标展望

在产业规模与效益方面,到2025年底,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600亿以上,建筑业企业年产值超100亿元(含横琴)的数量达到3家。

在建筑业营商环境方面,到2025年底,建筑业市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入,审批效率明显提高,招投标“评定分离”制度进一步优化,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基本健全,工程造价市场化改革取得新进展,工程保险与担保应用更加广泛。

在信息化与数字化转型方面,到2025年底,“数字住建”政务平台构建基本完善;到2023年底,投资额超过2亿元(含)或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含)的房屋建筑项目,投资额超过2亿元(含)城市道路桥梁、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采用BIM技术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CIM基础平台建设基本完成,以CIM基础平台为抓手推动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方面,到2025年底,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基本健全;全市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5%以上,其中政府投资项目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达70%,绿色建筑占全市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100%,生态型城市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智能建造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持续扩展。

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方面,到2025年底,建筑从业人员管理全面实现,建筑工人技能评价和信用评价体系基本健全,劳务用工信息化平台基本建立,以珠海市产业工人培训学校与培训基地为代表的产业工人培育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实现建筑工人培训全覆盖,工人岗前培训、施工现场工人持证率均达到100%。

在质量安全监管与治理方面,到2025年底,基本健全工程质量现代监管体系;全市工程质量整体水平稳中有升,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有效防范较大及一般事故的发生;力争“十四五”期间,获得鲁班奖、优质工程奖、詹天佑奖、建筑工程装饰奖等国家级奖项超过50项,获得广东省金匠奖、建设工程优质奖、优质结构奖、建筑装饰工程奖等省级奖项超过320项。

重点任务

①健全建筑业市场体制机制,优化建筑业营商环境

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招标人首要责任制和“评定分离”制度,探索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在招投标管理中的应用,实现工程招投标活动的智慧监管,深化招投标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大事中事后检查力度。

深化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推动造价市场化,推行工程保险与担保制度:建立健全由建设方(发包方)或施工方(承包方)工程质量保险、最终用户潜在质量缺陷保险等构成的工程保险体系,并大力推广“互联网+工程担保市场监管”模式。

②加快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深化粤港澳三地合作交流

推动国际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应用试点、完善三地企业与专业人员资格互认、搭建三地建筑业交流平台,即参与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建筑业职业教育合作发展联盟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并加强粤港澳三地项目合作。

③打造“数字住建”政务平台,推动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

打造“数字住建”政务平台,推进BIM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期中的应用,同时开展智慧园区和智慧社区项目试点,推进智能化设施设备建设改造,加强与第三方平台互联互通,加快构建珠海市CIM基础平台。

④强化建筑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

推动绿色建筑深入发展,支持以深合区等城市重点区域为核心,打造高星级绿色建筑集群,推进区域绿色建材认证和推广应用,逐步提高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逐步推广使用低VOCs含量的建筑材料和溶剂,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充电桩、固体废物处置等节能减排公共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推广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宅中积极应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推动发展装配化装修,推广集成化模块化建筑部品。

推动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工地的集成应用,发展可穿戴设备,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与高端制造业深度融合。

通过推广精益化施工,促进建筑业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创新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施工工艺工法与施工组织方式。

⑤“内培”与“外引”双向驱动,助推建筑业企业做大做强

积极培育和发展本地龙头建筑业企业做大做强与做精做专;充分发挥港澳面向国际建设工程市场的天然优势,大力引进外地优质建筑业企业,并充分引导各类建筑业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充分依托行业自律组织,搭建企业合作与服务平台。

⑥培育现代化产业工人队伍,完善建筑业人才保障体制

逐步建立以施工总承包企业自有建筑工人为骨干,以专业作业企业自有建筑工人为主体的多元化用工方式。

全面推进建筑产业工人实名制和工资分账制管理,建立产业工人实训基地和建筑业从业人员星级认证体系和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等级认证体系,开展分级分类积分制培训。

制订建筑业人才引进政策,把引进建筑业技术人才纳入珠海市鼓励科技人才政策范围。

⑦推动工程建设组织模式改革,提高建筑业生产效率

加快推行全过程咨询模式、工程总承包模式,并积极推进建筑师负责制,依托毗邻港澳的区位竞争优势,率先在重点片区增加一批建筑师负责制试点项目。

推进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改革,推行政府投资项目集中建设管理,统筹推进全市政府投资项目建设。

⑧完善工程质量现代监管体系,建设现代化安全治理能力

完善全链条工程质量责任体系,构建以建设单位为首要责任的质量责任体系,健全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

强化政府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方式和“互联网+监管”模式,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工程质量治理格局,支持配合深合区与国际接轨,试行以第三方信用评价为基础的建设工程保证保险制度。

(责任编辑:崔立明)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