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质量观”引领 实现三个转变
山西省阳城县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丰富的煤铁资源既有力地支撑了全县经济发展,又限制了阳城人的发展眼光,制约了阳城经济发展的空间。在严峻的现实面前,阳城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确立“大质量”的理念,把“质量”作为贯穿阳城科学发展的灵魂和主线,作为阳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阳城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大质量观”的统领下,把握质监发展规律,努力实现了三个转变:在工作理念上,由“单一部门行为”向“政府统一领导、各方齐抓共管”转变;在工作重心上,从“偏重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和规范执法”转变;在工作方式上,从“保姆式的监管”向“促进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转变。
在全面推进“大质量”进程中,阳城县实施了“名牌带动”、“技术支撑”和“优化环境”三步战略,阳城质监局也在此战略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是实施名牌带动工程,积极打造产业品牌,努力提升产业优势。
阳城县将培育名牌工作作为打造产业品牌的重点,编制出台《阳城县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规划和目录》,对其中10个产品进行定产品、定时间、定企业重点培育。
二是实施技术支撑工程,加强企业技术基础,努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针对全县中小企业居多、技术基础和质量管理基础相对薄弱、产品质量不够稳定的特点,阳城质监局进一步加强了企业标准化、计量和质量管理工作,强化生产许可证和3C认证产品的监管,帮助企业收集或制定产品标准,按标准组织生产,建立必要的计量检测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管理知识的培训,引导企业积极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努力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2005年,“晶岗陶瓷”成为山西省名牌产品。为支持阳城陶瓷业发展,阳城质监局投资150余万元,在县建瓷园区建起了陶瓷检测中心,并升格为山西省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承担了建瓷园区所有生产线的产品出厂检验和原辅材料检验任务,既减轻了企业负担,又严把了产品质量关,为提升阳城陶瓷产品质量提供了可靠保障。
三是实施优化经济环境工程,建立并完善打假工作责任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阳城质监局在继续完善和巩固打假工作责任制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打假治劣工作力度,发挥打假保名牌协作网的作用,建立政企之间、部门之间联合打假的有效机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构建起责权明确、分工具体、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错、严密有效的打假责任网络。
创新监管手段 建立大质量监管格局
为充分发挥质监工作的综合管理,阳城县质监局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提高监管成效和服务能力的新做法,将监管和服务工作推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乡乡建起工作站,监管服务更方便。
阳城县采取政府主导、以乡建站、乡镇主办、质监指导的办法,在全县18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基层质监工作站。它们行政上受当地乡政府的领导,业务上受县质监局指导,工作站办公设施建设、专项活动经费及人员工资、补助由当地政府列入财政预算予以解决。截至目前,在阳城县质监局的努力下,全县18个乡镇基层质监站已全部做到“三图五书一培三定两报”制度,并层层落实到位。乡乡设立基层质监工作站,有效地扩大了基层质监工作服务领域,消除了质监工作监管盲区,确保广大农村、城乡接合部的食品质量、特种设备两大安全。
——建立“三员”监控网,假冒伪劣陷囹圄。
阳城县共有18个乡镇475个行政村,经济比较发达,而该局专门打假执法人员只有6个,往往是顾了头而丢了尾。经过反复思考和不断实践,阳城质监局探索出了建立“三员”监控网的打假治劣措施。
一是义务监督员。在全县18个乡镇的分管农业的副乡镇长、农科站长、农业技术员、主要行政村领导及农民代表中聘请了120位同志为农资质量义务监督员,重点对所在乡(村)的农资产品质量情况进行监督。
二是产品信息员。在全县企业和大型商店聘请70余名产品信息员,直接为该局提供相关计量、质量案件线索。
三是打假协作员。在农、林、牧、公、检、法等职能部门聘请了40余名打假协作员。
“三员”的主要职能就是对发现假冒伪劣及疑似情况及时向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进行汇报,并协助质监部门解决相关质量投诉及专项打假中存在的问题。此举扩大了案源,加强了监控,收到了明显成效。
——食品安全监管筑起“六道防线”。
“民以食为天。”阳城县共有大大小小120多个食品加工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小豆腐坊、小糕点坊、小水厂、小酱醋坊等“四小作坊”,小、散、乱、差,分布在农村、城乡结合部和边远乡镇,监管难度大。针对实际情况,阳城质监局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建立了网络监管、责任监管、公开监管、标准监管、科学监管和动态监管“六道防线”。
通过努力,阳城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实现了晋城市三个“全市第一”:政府率先介入了监管一线,以县政府名义颁布了《小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管办法》;全市第一家完成了生产企业普查建档,并建立了食品生产企业电子档案;全市第一家建立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阳城质监局的做法受到了市政府和上级部门的肯定,并在全市大力推广。
——“五大举措”确保特种设备安全。
阳城县拥有各类在用特种设备11000余台(套)。如何把这些特种设备监管好不出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事。阳城质监局创新管理方式,采取“责任分解、信息联动、制度上锁、监察到位、示范带头”五大举措,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强监管促规范,以规范促安全。
在目标管理上确定示范园区和示范点,大力推广北留示范区监管经验,在凤城、润城、八甲口、西河等5个乡镇建立了示范区,在全县气站、锅炉房等不同类型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建立了20个示范点,示范区建设已初显成效,初步实现了杜绝特大事故,遏制重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的目标,全县监管工作基本纳入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轨道。全县特种设备达到了有效监管、安全运行,为促进全县安全生产和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北留示范区7年来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连续6年被阳城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安全生产先进集体”。
服务新农村建设 勇为经济发展“助推器”
阳城县植桑养蚕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当地农村的一项传统产业,蚕茧产量占山西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强,连续20年居华北之首,是全国三大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阳城县委、县政府把植桑养蚕确立为农民增收和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阳城质监局紧紧围绕这一工作重点,及时提出建设蚕桑生产标准化县,以有效提高蚕桑质量和经济效益,并采取“政府搭台、质监唱戏、部门配合、农民参与”的“四轮驱动”办法开展此项工作。
县政府成立了农业标准化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建设国家级蚕桑生产标准化示范园区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在全县18个乡镇成立了农业标准化工作站,大部分村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县的农业标准化工作网络。阳城质监组织专人先后编写发布了《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农村养蚕技术规程》等8个地方和企业标准,形成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基础,地方标准为主,企业标准为辅的蚕桑标准体系,并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推广。
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阳城质监局与其他部门紧密配合,使“阳城蚕茧”质量进一步优化,产量大幅度提高,形成了标准化、品牌化、规范化和产业化的“阳城蚕茧”生产新格局。阳城蚕茧单产由2002年的37公斤提高到目前的49.1公斤,增幅达21.6%;蚕茧总产量由2002年的162.6万公斤跃升到目前的300万公斤,增幅达85.2%;目前全县桑园面积有4660公顷,蚕茧产量突破300万公斤大关,蚕农总收入2006年达到1亿元,全县共解决剩余劳动力10万人,有效带动了全县蚕桑规模化养殖和集约化经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阳城蚕茧”于2006年11月正式通过国家质检验收,成为继山西老陈醋、平遥牛肉、沁州黄小米之后的山西第四个、晋城市第一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阳城县质监局也被全国农业标准化委员会表彰为先进单位,成为全省获此殊荣的三县之一。
面对成绩,阳城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王智麟显得十分平静,他说:“提升质监水平,服务科学发展,这既是总局对我们提出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增强业务能力,严格依法办事,创新严监管工作机制,努力实现晋城市局党组提出的三个转变,为促进全县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