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橡塑制品缺少相应检验方法

2008-11-26 15:06:25 中国质量新闻网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橡塑制品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由于种种原因,橡塑制品往往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才发现有质量问题,但相关标准对旧的橡塑制品没有相应检验方法,以致用户审诉无门。本文介绍的密封条案就是辗转了5位法官,历时6年才得以结案的。

    关键词  橡塑制品  质量问题  判定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橡塑制品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然而有些生产厂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通常会在选材、工艺、配方等方面想方设法节省成本,但又由于没有相匹配的技术,从而使生产出来的产品达不到相关国家标准要求。另一方面,相关国家标准对橡塑制品的检验只对胶料、原料制成的试验块进行检测,而没有成品的检测方法。另外,有些橡塑制品无法制成试验样,橡塑制品用户通常也不会把橡塑制品送到检验机构检测。因此,往往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才发现有质量问题,但相关标准对旧的橡塑制品更没有相应检验方法,以致投诉无门。笔者下面介绍的密封条案就是辗转了5位法官,历时6年,后找到福建省中心检验所鉴定才得以结案。

    二、案例资料

   福建省泉州市本案当事人张某反映:“2001年10月签订安装工程合同,2002年开始安装,夏季末安装完毕,两三个月后出现密封条不密封,遇刮风下雨雨水浸入房间。此后安装方多次派人维修,但仅是打玻璃胶,问题仍然存在。”受泉州市丰泽区人民法院委托,福建省中心检验所于2007年3月22日至7月3日对涉案密封条进行鉴定,鉴定密封条质量是否符合GB12002-1989《塑料门窗用密封条》。

    三、检查情况

   1.2007年3月22日,在泉州市某花苑综合楼701室取密封条2条,703室取密封条1条,6楼、7楼楼梯口铝合金窗处取密封条1条(见图1~图4)。

   2.对现场取样密封条进行物理性能测试,测得该密封条拉伸断裂强度为2.7~5.2MPa,拉伸断裂伸长率为5%~25%。

   3.对密封条进行化学成分检测,测出该密封条主要成分为聚氯乙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及碳酸钙(约含64%),按配方质量份计算,则碳酸钙所占质量份为170~350份。

 

图1                              图2

 

图3                              图4

    四、技术分析

    1.《塑料制品挤出成型实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一书中390~396页对密封条作了详细阐述:

    ① PVC密封条采用原料有PVC树脂、增塑剂、热稳定剂、填充剂、润滑剂及颜料等。

    ②密封条配方(按质量份)一般为PVC树脂100份、增塑剂(用DOP为40~60份,用DOA为20~30份)、热稳定剂(三盐基硫酸铅为5~6份,用二盐基亚磷酸铅为3~4份)、填充剂(一般用碳酸钙40~50份)、润滑剂(内润滑剂为1.5~1.6份,外润滑剂为1.0~1.2份)、颜料1~4份。

    ③密封条用的填充剂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制品刚性和耐热性,改善耐候性,增加尺寸稳定性,并且有利于挤出定型,但加入量不可过多,否则会使制品力学性能降低。

   2.上述观点在《聚氯乙烯配方汇编》(轻工业出版社,1984年出版)、《硬聚氯乙烯改性与加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两本书中均有相似的阐述。

   3.据GB12002-1989第8点规定:“在遵守7.3条(标志)和7.4条(运输、贮存条件)规定的情况下,制造厂应保证密封条产品自出厂之日起三年内其性能应符合本标准规定。”GB12002-1989第4.2条规定:“密封条材质物理性能拉伸断裂强度≥7.5MPa,拉伸断裂伸长率≥300%。”由本报告检查情况第2点的测试结果可知,涉案密封条当前的物理性能已不符合GB12002-1989要求,且从密封条外观及弹、塑性低可知该密封条已严重老化。

    五、结论

   涉案密封条目前的物理性能已达不到GB12002-1989标准要求。另外,按其填充剂(碳酸钙)含量约为64%,质量份约为170~350份的配方,以我国2002年以前的技术力量是不可能生产出符合GB12002-1989标准要求的密封条。

    参考文献

    ⑴《塑料制品挤出成型实例》.机械工业出版社.

    ⑵ GB12002-1989,塑料门窗用密封条[S].

    (作者单位:福建省中心检验所)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