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食品监管模式在浙江嘉兴市取得较大突破,成效显著。嘉兴市质量技监局在当地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已具备资金和技术的条件下,取消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管理模式,率先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行统一市场准入,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性,为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面实行市场准入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2002年上半年,国家质检总局在研究欧盟、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后,结合我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实际情况,从小麦粉、大米等5种食品开始,逐步向28大类,525种食品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即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逐步走出散、小、脏、乱、差等局面,向产、检、研一条龙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以嘉兴市为例,大部分企业在市场准入制度的推动下,采取加大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和实现产品自检等措施保证食品质量,其他没有能力的企业逐步关停并转。几年来,企业虽然在数量上有所减少,但却并未削弱行业实力。嘉兴全市现有621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较2002年减少了496家,而2007年,企业的产品销售总额达到了77.3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15.3亿元。近年来,嘉兴企业用于改善生产条件和提高检验能力的支出近1.2亿元,满足了原料进货把关、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品批批自检后出厂销售等生产条件,企业按照产品标准组织生产,产品合格率由2002年初的69.1%提高到今年前3季度的90.5%。此外,嘉兴企业抗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截至目前,全市未发生一起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件。
统一市场准入模式有利于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统一市场准入模式有利于遵循公平原则
由于小作坊管理模式与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对企业生产条件的基本要求,以及企业之间生产和管理成本支出等方面的较大差异,造成同类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之间存在不公平竞争。例如,近年来,违规添加添加剂豆腐事件屡屡被媒体曝光,而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豆制品小作坊不具备冷链设备,产品无法在常温下保存,只得以违规添加添加剂作为延长产品保质期的手段。
针对上述问题,嘉兴市质量技监局果断作出了取消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模式,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行统一市场准入模式的决定。2005年,其辖区内的海宁市酱腌菜行业通过整合,推进小企业加大投入、完善条件,满足市场准入要求。当年年底,海宁市42家酱腌菜加工企业经过资产重组,有28家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其余均被关停,顺利完成取证工作。经过整合提升后的酱腌菜企业,生产卫生条件明显改善,生产过程控制到位,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上升了13.5%,产品销售额增加了13.4%。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嘉兴市开始对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行全面市场准入。经过几年来市场准入制度的推动,15家没有能力独立取证的企业,通过股份合作、资产重组等方式提高能力后取证,259家B类企业转化为A类企业,286家C类企业转化为B类企业。
统一市场准入模式有利于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由于小作坊天生的质量管理缺失,使得其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如食品小作坊因存在缺乏原辅材料进货把关,生产加工过程以操作人员的经验和习惯控制,以及缺少出厂检验设备等缺陷,使得小作坊生产的食品质量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为此,嘉兴市质量技监局在全面实行市场准入的同时,主要采取了以下3项措施来应对食品风险隐患:一是强化企业负责人第一责任人意识。该局每年举办两次食品安全讲座,定期对企业负责人进行法律法规教育,促进其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二是实施添加剂备案制度。他们要求企业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依照产品标准要求,将使用的品种和数量及时向当地质监部门备案。对新型添加剂,企业必须经当地质监部门风险评估后方可使用,有效地防止了非食用原料进入生产加工环节;三是开展隐患排查。该局每年根据行业动态,积极开展合格产品潜在安全隐患调查,采取企业自查与质量督察、市场抽检相结合,将调查结果及时通知相关企业,要求企业做好预防性工作。
实行统一食品市场准入模式的相关条件和要素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嘉兴市质量技监局在实行统一食品市场准入模式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为嘉兴市食品行业带来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资金与技术要素
据2004年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调查,嘉兴全市48.2%的生产加工企业为10人以下食品生产小企业,91.1%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下,80%以下的企业固定资产小于100万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嘉兴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经过长期的资金积累,大部分已经具备了改造生产条件的经济实力,70%以上的企业年利润超过4万元,而规模较小的企业也能够通过努力加大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增加自行检验的产品检验室。同时,大批食品专业的大中院校毕业生进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承担起指挥生产和检验产品的重任,具备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
饮食文化和科技创新要素
嘉兴自古为富庶繁华之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城乡均质化发展特点明显。2007年,嘉兴市人均产值突破6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万余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万余元。2005年至2007年,嘉兴市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3.9%、23.7%和23.4%,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6.8%、25.5%、24.8%。城乡居民对实行统一食品市场准入模式的自觉支持,以及酱腌菜、糕点等主导产业得到浙江大学等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为统一实行市场准入模式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质量技术监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