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不仅是一个综合执法部门,而且是一个把好“厂门”的技术权威部门。在某种程度上,质检工作是基层县(市)级局的生存之本、立足之基。质检工作既体现在监督上,又在一定的程度上更多地体现在服务上。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职能部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秩序不断规范,企业经营者的法制观念日益提高,质量意识逐步强化,“名牌兴企、质量兴企”理念越叫起响。由此,质检工作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企业不断采用高新技术,产品技术含量水平不断提高,产品标准日益和国际接轨,对检测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而大多数基层县(市)局常规实验室的检测装备已远远不能适应检测市场对检测能力的需求。因此,在加大投入增强技术装备基础上,应加大对人才和技术的引入。迅速增强技术机构的竞争力,迎接国外检测机构的挑战,以更好地适应游戏规则已迫在眉睫。质检机构建设的快慢、质检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基层县(市)级质量技监局的发展,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基于此,基层质检机构应在走以“特、精、新”之路上下功夫。
所谓“特”即围绕当地特色产业经济,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建立起有利于推动当地特色经济的特色质检机构,有特色才有生命力。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推动质检机构上档次、上水平。反过来,又大大推动当地经济发展,降低本地企业产品因外检而造成的高成本,提高行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使特色产业这块蛋糕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所谓“精”即质检机构设备要“精良”,不能高低档次互相重复;人员要“精干”,一专多能;工作要“精细”,提高检验水平和检验效果。质检机构的好与差,在一定程度上要靠“科学、准确、公正”的数据说话。要使数据权威性更高、说服力最强,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质检设备的“精良”、人员的“精干”及工作的“精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们的企业要走出县、走出省、走出国门,关键在以“质”取胜。而以“质”取胜的关键要素之一在于当地质检机构档次、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设备“高、精、尖”和质检人员业务素质水平。因此,县级质量技监局应在“一手抓机构建设、一手抓人才建设,两只手都要“硬”上下功夫。
所谓“新”即工作思路新。一是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及时准确地调整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深入一线、深入企业求策问计。从“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一切、为了一切的企业”理念出发。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难、想企业之所想。积极主动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二是要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引入诚信机制。通过签署协议、合同,以达到规范服务行为之目的。三是要抓紧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充实人才队伍、提高人员综合文化业务素质。加强服务意识教育,提高其检测水平和服务质量。四是努力实现服务地域扩大化,充分利用仪器设备能力,打破地域限制、扩大服务地域,实现与周边县(市)技术设备的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