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公司>>

小方劲“双碳”之路背后的节能共同体思维

2024-10-16 17:31:32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记者 王舒娴 通讯员 李维富 柯华林

为了一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劲牌死磕18年,只为极致的安全和质量追求;每只瓶子只“瘦”了小小的50g,背后却是惊人的账单,每年节约玻璃原料13102余吨,节省燃油1724千升;一个巴掌大的小方劲酒瓶瘦身计划,每年实现减排二氧化碳655万立方米,背后是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责任……

这就是劲牌公司的低碳绿色发展理念,而更难能可贵的是,该公司通过减碳把利益让给消费者,并且和消费者结成节能共同体,将绿色可持续作为生活理念去推广。

让我们从一瓶小方劲的“双碳”之路,来一探究竟。

image.png

小方劲酒瓶“瘦身”,背后是“双碳”目标大责任

酒的品质高度依赖生态,如果酿酒产区年平均温度提高一度,对酿酒会有影响吗?来自酒业权威专家的答案是:肯定有影响。全球都在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这也是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背景。“酿酒离不开自然环境,劲牌公司当然有责任去保护环境,为减碳作贡献。”

“尽管离双碳目标还有时间,也没有部门给我们下达具体的任务,但是劲牌从来不是一家汲汲于眼前的公司,‘树正气、有担当、可持续’是劲牌的价值观,而酒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出路’就是生态、低碳、健康。”劲牌工匠、该公司质量攻关专员方向西介绍,为了达成“双碳”目标,劲牌公司邀请专业公司对产品进行碳足迹核算,制定科学的减碳计划。

据悉,2024年开始,劲牌公司委托江苏擎天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通过碳擎-数字化碳管理与核查系统构建产品模型,对小方劲产品的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物流运输等环节进行了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基于详尽的碳排放数据,制定了科学的减碳绿色优化路径。

“我们为小方劲提供了科学的酒瓶减重策略,通过采用轻量化材料、优化结构设计来降低生产能耗与运输成本,每个产品相较以往减少了约10%的碳排放量,并且丝毫不影响产品的安全与质量。”江苏擎天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ceo吴炎介绍,巴掌大的小方劲酒瓶“瘦身”也只有几十克,一年可节省玻璃原料13102余吨,而生产13102吨玻璃,则需要石英砂、片碱等原材料近15000吨,消耗天然气近210万立方米,这些天然气相当于约6800户居民一年的用气量。

image.png

减重50g、死磕18年,对减重瓶追求极致的安全和质量

“在引入专业的碳排放数据公司之前,我们的酒瓶瘦身工作其实已经持续了18年。从2005年公司启动瓶型优化之路开始,我们花了18年的时间,把小方劲的酒瓶重量从215克减轻到165克。”方向西介绍道。

为什么小小的减重50克,却需要花费18年时间?

“一方面因为小方劲是异形瓶,玻璃行业瓶身减重不算个多么新鲜的话题,但是标准瓶减重的技术好借鉴解决,小方劲的瓶子却是独有的,完全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另一方面是劲牌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不允许瓶身减重后有外观差异影响消费者的感官体验。”劲牌公司包材供应商华兴玻璃业务员陈小奇说道。

“没错!最难的点就是因为小方劲是独有的异形瓶和我们对品质的死磕。”方向西验证了这一观点,“因为2005年做125ml小容量产品的酒企都没有几家,而小方劲从问世后不久就成为了我们公司的拳头产品,酒瓶瘦身后减排降耗影响非常明显,所以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死磕18年,一定要攻克这个难题的原因。”

酒瓶瘦身的前提是,对产品的安全和质量不能有丝毫影响,劲牌的这项要求是“红线”。陈小奇回忆,从最初敲定设计方案到批量生产成品经历了多次打样调整,最终到劲牌生产线上却还是发现有较大比例的翘标和皱标问题,“其实减重瓶的承压、运输都没有问题,但仅因贴标翘标的美观问题,劲牌也没有允许这批产品投入市场。我们双方的高级技工又经过一个月的反复修改打磨才试产合格。”

让包装回归包装属性,和消费者结成节能共同体

“小方劲从一出世就是劲牌的拳头产品,如今在劲牌公司也是举足轻重的的地位。”为什么这样一款巴掌大的产品能获得空前成功?劲牌公司产品部部长吴回胜表示,劲牌一直坚持通过技术进步,供应链保障,过程品质控制,把成本花在提升产品内在品质上,在包装上做减法,降低不必要的消费成本,让利给用户。

而这一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贯穿到了劲牌其他产品上,据介绍,劲牌公司正在对所有盒装酒产品推出空隙率极低、用料极简的标准版,逐步淘汰厚、重、大的包装盒。

“让包装回归包装属性、把利益让给消费者”这不仅是劲牌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和消费者结成节能共同体,把低碳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广到更广泛的群体,让低碳绿色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这或许就是一瓶小方劲“双碳”之路背后的节能共同体思维。

(责任编辑:加贺)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青春赛场,荣耀向前! 比亚迪助力中 ...

  • 仰望U9全国陆续交付,与用户一同迈 ...

  • 探店上汽大众帕萨特Pro:机械素质 ...

  • 上海:开放临港 共创未来

  • 安徽淮北: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