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产经>>

北京平谷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力促农文旅产业融合

2024-05-09 13:42:55 中国质量报

林下“掘金” 生态富民

北京平谷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力促农文旅产业融合

□ 邓 华

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工作任务很多都涉及平谷,如建设“农业中关村”,打造“种业之都”,支持休闲农业、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发展等,为平谷区新阶段的乡村振兴工作擘画了蓝图。

如何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产业富民?平谷区在林业经济转型升级实践中交出了答卷: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

做好“林业+”发展文章

“五一”假期,笔者走进平谷区大兴庄镇陈良屯村林下经济核心区,眼前草木葱茏,32万株牡丹、芍药竞相开放,宛如一幅画卷,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赏。

这些牡丹、芍药是北京嘉沐林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彦芳雇佣当地农民种植的。“平谷区气温、降雨和土壤条件,比较适宜种植牡丹、芍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彭丽平说,林下种植牡丹、芍药可实现“乔灌草”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林下经济种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可以增加土地的产出效益。

王彦芳种植牡丹、芍药的案例只是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据平谷区大兴庄镇党委书记吴亚军介绍,该镇积极搭建平台,目前已在北埝头、管家庄、吉卧等6个村约53公顷平原造林地块新种植林下经济作物160.57万株。

成立于2022年11月的北京市平谷区东高村镇集体林场,负责东高村镇百万亩造林地块养护工作。林场场长李海明说:“目前,林场根据自身自然资源情况,种植了红薯、蘑菇、欧李等林下作物。”

据平谷区峪口镇东樊各庄村党总支书记王玉奇介绍,该村目前创建全国中药材种质基地生态种植“博士农场”,收集了80多种华北地区中药种质资源,建成华北地区中药种质资源圃,遴选出野菊、黄精、百合、丹参、苍术、黄芩等20多种中药材,实现林下中药材生态种植示范展示。

政府多举措加大支持力度

近年来,平谷区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和技术创新,使得林下经济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今年2月28日,平谷区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了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奋斗号角。

平谷区副区长李子腾表示,为了推动林下经济健康发展,平谷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加大财政投入、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市场对接等,积极与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目前,该区正在制定林下经济3年发展规划以及倍增计划。这一切均为林下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为全力打造林下经济发展新格局,平谷区园林绿化局深入挖掘新型集体林场资源,推出系列举措,如出台《北京市平谷区新型集体林场试点方案》,为乡镇提供近300个就业岗位;探索建立“专家+林场+农民”等生产经营模式,打造林下种植基地,实现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形成林农增收的长效机制等。

如今,走进平谷区,牡丹、芍药、白术、紫菀、板蓝根等不同种类的林下经济作物茁壮成长,赤松茸、黑木耳、白木耳等食用菌的种植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林下养殖的北京油鸡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产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村子美了,村民也富了。李子腾认为,林下经济的发展,不仅有效利用了林地资源,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同时,林下经济也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升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以东樊各庄村为例。近年来,该村实行农户订单生产模式,创新林药、林蜂、“林花+林旅”和“林经+林旅+林农”的发展思路,在一产现有基础上融合发展,多渠道壮大集体经济,极大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自2019年10月至今,我们公司投资近1900万元,先后在当地的大兴庄镇、峪口镇、南独乐河镇3个乡镇10个村,种植林下观赏牡丹、油用牡丹、芍药近121公顷,为当地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120名,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20万元至30万元。”王彦芳说。

拥青山绿水,享美丽经济。王彦芳表示,目前,他们正在进行新尝试,即在牡丹、芍药盛花期联合村委会以及旅行社,组织京津游客前来赏花旅游。与此同时,他们还准备开发与牡丹、芍药有关的IP农文旅产品。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平谷区积极探索“林业+”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已发展林下经济1300多公顷,带动了千余人就业,实现了逾千万元产值。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发展林下经济是产业振兴道路上的重要一环。”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庞博说,平谷区是北京农业科技创新高地,被誉为“农业中关村”。当前平谷区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合理搭配林农种植模式,点绿成金循环相生,实现了地增绿、林业增效、产业融合,走出了一条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工作打造了一个成功的样板。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福建省闽侯县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 ...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发挥纺织服装产业 ...

  • 重庆市梁平区云龙镇大力发展“大棚经 ...

  • 山东省无棣县1300多公顷盐碱地有 ...

  • 重庆市南岸区市场监管局、南岸区知识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