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质量新闻网汽车资讯
当前位置:>>汽车资讯>>资讯>>焦点资讯

防倾杆能干啥?

2025-07-16 15:14:19中国质量新闻网

车辆的底盘悬架分为独立悬架和非独立悬架,一般来说,独立悬架性能更好,单侧的路面颠簸不会影响到另外一侧悬架。但大部分的车辆又通过一根杆将两侧的悬架连接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主聊防倾杆。

什么是防倾杆?

防倾杆也称横向稳定杆,说它是连杆,其实它更像是一个弹簧,属于汽车悬挂中的辅助弹性元件。防倾杆的结构很简单,大致形状是U型金属杆,杆的两端连接着悬架摆臂,防倾杆很像扭杆弹簧,通过杆的扭转变形,实现了弹簧的功能。

说白了,防倾杆的核心作用是减少车辆在转弯时或遇路面不平时,将外侧车轮产生的扭力传递至内侧车轮,从而有效减轻车身的侧倾程度,改善乘坐舒适性。

传统防倾杆的硬度由材质、粗细、长度等因素决定,一般通过粗细来调整刚度。例如,杆径越粗,防倾杆所提供的力矩就越大,抗侧倾能力越强。

为什么要使用防倾杆?

有了独立悬架,为什么还要使用防倾杆呢?要知道,独立悬架能实现较好的舒适性和操控性,工作时与其他车轮互不干涉,再换个角度说,独立悬架的独立性在于一侧车轮的跳动时,不会影响另一侧车轮的跳动。既然互不打扰,为什么还用防倾杆把两侧悬架串在一起呢?这就要提到车辆的侧倾了。

当车辆在过弯时,弹簧所承受的簧载质量会自然地朝向车身外侧移动,这就是所谓的车身倾侧。而且弹簧还有个特性就是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外侧受压迫的弹簧会持续受到压力,但内侧的弹簧则会尽可能伸长。

车身倾侧会导致车轮倾斜,除了减少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过度的倾侧也会影响车辆的操控反应,驾驶者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稳定车辆。

通过加装防倾杆,车辆过弯时左右悬架产生的位移,使防倾杆发生扭转并产生反抗力矩,成为倾侧的阻力,起到抗扭作用,减少悬挂内侧被拉伸的幅度,也减少了外侧悬架被压缩的程度,从而有效减少倾侧幅度,达到横向稳定的作用,虽然它并不能完全避免倾侧。

那么为了进一步抑制侧倾,是不是只要无脑提升防倾杆的刚度就可以了呢?当然不是。正常设计的防倾杆是一个弹性元件,所产生的力矩是让左右车轮同上同下的,但如果防倾杆刚度太高,变成了刚性元件,这会让独立悬架失去独立性,悬架变成“整体桥”了,这就让舒适性变得很糟糕。另外,防倾杆直连悬架和车架,是一条传递震动的路径。当路面不平引起震动总会传递到车身上,这也会导致舒适性下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防倾杆是通过橡胶衬套,而不是轴承固定到车架上的原因。

简单来说,防倾杆的存在,让车辆在操控性与舒适性之间找到了精妙的平衡点。但某些用车场景上,比如越野场景里,防倾杆有点“里外不是人”。

越野时,各种交叉轴、炮弹坑,需要车辆悬架行程尽可能更大,才能使轮胎能附着于路面。但这个时候,防倾杆就成了“拦路虎”,阻挡了悬架拉伸。不过好在技术一直在进步,带电控的主动防倾杆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主动防倾杆 “鱼与熊掌兼得”

所谓主动防倾杆,就是通过电子控制技术实现刚度的动态调节,主要原理是通过电机或者液压的方式对左右悬架施加不同的力矩,从而更高效更及时控制悬架的拉伸。

以丰田的主动防倾杆为例,KDSS,全称Kinetic Dynamic Suspension System,翻译过来就是“可变动态悬架系统”。这套系统依然采用传统的钢制防倾杆作为“弹簧”以限制车辆侧倾。不过在连接防倾杆的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其中一个依然采用传统的拉杆,而另外一个则是“液压杆”,在铺装道路行驶时,“液压杆”内充满液体,呈完全推出的状态,实现防侧倾。当车辆位于越野状态时,内部液压油不再具备压力,此时“液压杆”可以自由伸缩,实现“断开防倾杆”的功能,从而提供更大的悬架行程。

KDSS防倾杆虽然一直处于连接状态,但通过控制缸内的压力,实现可软可硬,平衡了公路操控性、乘坐舒适性和越野能力。

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流行,目前不少车企开始采用电机为主动防倾杆提供力矩。相比液压式的响应更快,可提供的功能也相对更完善。

如极氪9X的48V主动稳定杆,驱动电机采用48V电压,响应时间为0.2秒,可提供1400牛米的最大扭矩,实现最高80mm的举升效果。过弯时,这套主动防倾杆能有效增强车辆的操控极限与行驶舒适性,此外,基于48V主动稳定杆还能实现侧碰主动防撞抬升功能,假如车辆即将发生侧碰时,可通过主动防倾杆对悬架施加反向力矩,将碰撞一侧的车身抬高,以门槛梁承受冲击,也能有效提升安全性。(朋月)

(责任编辑:陆明)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