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卷”贯穿的2024年,除了卷配置、卷价格外,当然还有卷技术。2024年,汽车圈出现不少瞩目的新技术,大幅提高了汽车的智能化、节能化、舒适化水平,本文就来盘点一下2024年那些影响行业的技术。
汽车动力
2024年,比亚迪发布比亚迪第五代DM混动技术,采用串并联结构,所配备的插混专用发动机热效率高达46.06%,EHS电混系统综合工况效率达92%,功率密度提升至75kW/L。匹配的电池组能量密度提升至115Wh/kg,放电倍率达到16C,回馈倍率达到5C,同时具备制冷技术和脉冲自加热技术。一系列的技术升级,使得秦L DM-i的亏电油耗仅2.9L/100km,配合65L容积油箱,满油续航长达2000公里。
2024年,吉利汽车也发布新一代超级电混技术——吉利雷神EM-i超级电混。这套系统搭载全新BHE15四缸发动机,实现暖机速度提高40%,油耗降低3%,热效率高达46.5%。电驱系统实现高度集成化,电机效率最高达98.02%,综合效率高达92.5%。实测搭载雷神EM-i超级电混的测试车极限续航超过2000公里。
除了上面的混动车型外,2024年三电机车型开始量产普及,性能更强,特点更多。2024年9月,腾势Z9GT上市,首发搭载“易三方”技术,车辆配备前单电机,后双电机的动力配置。纯电版本总功率达到710kW,且配备后轮双电机独立转向,最大转向角度为20度(±10度),左右后轮可分别控制,转弯半径仅4.62米。这套系统可以以单个前轮为支点,实现定轮旋转;依靠后轮独立驱动和大角度后轮转向,实现车辆横向移动;高速爆胎稳定调整剩余三轮的扭矩,对车身姿态进行补偿干预,使车辆仍能沿直线稳定行驶;内八制动增稳等亮点技术。
同样配备三电机技术的还有小米SU7 Ultra。新车动力系统配备两台全新的V8s电机以及一台V6s电机组成的三电机四驱系统,系统综合最大功率为1548(1138kW)马力。同时,还配备宁德时代麒麟Ⅱ赛道专用高功率电池包,支持最高5.2C充电倍率,峰值电压为897伏,能实现16C的放电倍率,最大放电功率可达1330kW,最大充电功率可达480kW。
补能技术
2024年,电池的充电速度再次大幅提升。如欣旺达的LFP欣星驰超充电池支持6C闪充;宁德时代发布神行Plus磷酸铁锂电池,充电倍率为4C,可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600km;国轩高科的G刻电池可实现5C快充,充电9.8分钟补能80%。
24年春季,理想发布的MEGA车型,搭载的宁德时代麒麟5C充电倍率电池,采用800V架构,峰值充电功率高达520kW,平均充电功率也在400kW以上,12分钟可补充500公里续航,大幅缩短电车的补能时间。同时,厂家介绍5C电芯,以5C充电的方式,也比主流的三元电芯用2C的充电方式循环寿命增加50%以上。
为了满足快充的散热需求,相比传统电池在电极布置散热水道的方式,麒麟5C电池将散热水道布置在电池两侧,散热面积和散热效率都明显提升。
目前,市面上配备5C充电技术的车型还包括岚图知音具备5C超充技术,充电3分钟续航百公里;极狐阿尔法T5神行版搭载宁德时代5C神行电池,最大充电功率可达370kW,SOC从30%充至80%只需不到9分钟;极氪7X拥有5.5C电池充电倍率版本,峰值功率高达365.3kW。
作为另外一种补能技术,2024年蔚来第四代换电站上线。第四代换电站搭载4颗英伟达OrinX芯片,配备6颗超广角激光雷达,整站算力1016TOPS,能实现高精度环境感知和复杂运算,为无人自主换电、多品牌车型精准换电提供技术支撑。除蔚来品牌车型外,还支持乐道及与蔚来达成换电合作的其他品牌车型,支持多规格电池包换电,兼容400V/900V不同电压平台。
第四代换电站配备电池仓位数量从第三代的21个增至23个,最大日服务480次,单次换电时间最快仅需2分24秒,还配备60平米的光伏系统,成为光储充换一体站。
悬架技术
继空气悬架大面积应用后,主动悬架在24年继续大放异彩,但稍显遗憾的是配备主动悬架的车型依然较少,且价格昂贵。
2024年,比亚迪发布仰望U9超级跑车,新车搭载易四方平台技术及云辇-X底盘。作为云辇技术序列的旗舰产品,云辇-X基于阻尼控制技术、高度控制技术、智能感知技术、刚度控制技术、四轮联动技术以及全主动控制技术,能够实现预判式悬架调节,4个悬架控制电机相互解耦,可通过云辇感知硬件和智算中心,将高压悬架电机高主动力输出至减振器,快速主动调节阻尼和行程,保持车身平稳。
具体来说,这套主动悬架可以实现“0”侧倾、“0”俯仰,横向急弯不飘,纵向起步不抬头、刹车不点头,垂向颠簸无感。云辇-X基于800V高压平台,系统功率可达36kW,可瞬时输出超过1吨举升力,最大调节行程达到75mm,单轴举升速率快至500mm/s,平均单轴举升速率可达375mm/s。除了平稳行驶外,这套系统还具备主动安全能力的提升。在感知到侧碰风险时,单侧车身能够瞬间抬升50mm,使碰撞点转移至车身强度更高的区域,减少座舱侵入,保障车内驾乘人员安全。其它方面,云辇-X还能让车辆实现三轮行驶、左右摇摆、原地起跳等独特功能。
此外,国内小米、蔚来等厂家也发布了自己的主动悬架技术,但目前来看只有仰望U8、U9实现了量产装车。
AI加持的智能座舱/智驾辅助
虽然国内智能座舱很早发布,但许多功能局限于车内的功能应用,日常生活的问题依然无法应对,随着ChatGPT的火爆,2024年,理想认知大模型MindGPT、蔚来大模型NOMIGPT、小鹏的AI天玑系统都具备了类似的功能,不仅可以方便地操控车内的设备外,对日常大部分问题都具备了AI推理解答的能力。
以理想汽车的MindGPT为例,MindGPT模型结构采用TaskFormer神经网络架构,基于用车、娱乐、出行等场景使用SFT、RLHF等技术进行一系列训练,让MindGPT拥有了理解、生成、知识记忆及推理的三大能力,覆盖人文、社科、理工等多个方向共52个学科。
另外一个大模型加持的就是智驾算法。继模块化结构算法后,端到端开始成为决胜智驾能力的重要因素。端到端,一端是输入端,主要是传感器,另外一端是输出端,直接输出车辆行驶轨迹,而端到端的中间,就是AI模型,这个模型直接从输入端获得数据并输出结果,而不需要人为地分多个中间步骤进行特征提取和处理。
通过大模型将感知、预测、规划这些流程整合为一,中间流程大幅减少,延时更低,误差更小,通过大量的数据训练,端到端不需要写规则,也不需要处理极端场景就可以做到拟人驾驶,这种技术大幅提升了智驾系统的上限。到了2025年,开源AI模型DeepSeek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馍馍”,众多车企纷纷宣布与DeepSeek深度融合,努力缩小智能座舱的差距,提高车辆竞争力。(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