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质量新闻网汽车资讯
当前位置:>>汽车资讯>>新闻>>焦点新闻

2023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探讨未来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2023-06-19 13:55:39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温禾)6月16日,2023(第二十七届)粤港澳大湾区车展暨新能源汽车博览会(以下简称“车展”)于深圳开幕。作为车展每年的标志性峰会,2023“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同步举行。

本届大会以“COEVO同步先行”为主题,由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及深圳市坪山区人民政府指导,深圳市联合车展管理有限公司主办,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香港汽车科技研发中心、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协办。

“如果说高质量发展是下半场唯一的门票,那智能网联化便是新的制高点。”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王侠致辞表示,要抢占新制高点,还要学会跨界融合,并且坚持长期主义。

随着我国新能源车保有量突破1500万,在汽车“新四化”浪潮中,中国汽车产业第一次走在前面,新能源车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孙逢春院士表示,在智能化革命中,中国进入电动化、智能化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2.0时代。

李克强院士认为,虽然当前在特定区域如矿山、港口甚至在高速公路等特定场景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没有问题,但是在情况复杂的城市路况,全社会都还在快速发力攻关中。在智能化进程中,需要车和基础设施、道路、信息通讯融为一体,联合支持智能化,这是国际上已经提出的概念。中国提出要车、路、云、电、能源甚至是人的一体化,率先将这一国际概念具象化。

2023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达26.1%,超过新技术扩散曲线中15%的临界点,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扩张将继续提速,用户群体也会从尝鲜者向主流消费人群转变,即用户需求也将从价格导向进入价值导向的转变。凭借快速增长的市场规模,新能源赛道吸引越来越多的“选手”进入,竞争日趋激烈行业“内卷”氛围已经蔓延。

“用‘卷’这个字来形容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是再适当不过了。”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建军表示。在应对中国汽车市场变化方面,奔驰将一如既往地拥抱电动化变革。2030年,将在条件允许的市场,提供全面电动化产品。

麦肯锡中国区汽车咨询业务负责人管鸣宇表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车企乘用车市场份额将接近60%,同时出口持续加速,有望达到500万台,基于此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将成为未来三年的“新常态”。

“华为拥有智能网联电动汽车最核心的技术,帮助车厂在极卷的时代能幸存下来、活下来。”面对当前面临的变革,华为的余承东认为,走向智能电动车的时代,不像传统燃油车时代是个小公司都可以造车,尤其是智能化的投入巨大以后,中小玩家可能跟不上。未来的洗牌、市场竞争将会非常惨烈,大家看到的卷才刚刚开始,未来还会更卷。

广汽资本袁锋表示,受制于核心技术,中国汽车的微笑曲线一直未能如愿成形。做好产品研发和产品定义,产业链的价值将会发生衍生。

2022年12月由OpenAI研发的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以倾覆之势的话题热度涌入大众视野,一时间基于AI大模型的延伸发展与应用的讨论席卷整个互联网,短短半年已经进行四次大版本迭代,交互变革悄然而至。汽车行业一直是人工智能及交互科技商用的重要阵地。

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型的人工智能,能不能用到自动驾驶上?于非院士认为,大家对人工智能期待有点高,从人工智能角度来说,它只是自然语言理解里面的突破,但应用到汽车里面,实际涉及感知、模型及执行三个部分。在汽车的控制领域,人工智能主宰的时代当前并未到来。

根据深圳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院士们对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孙逢春院士认为,在政策法规的加持下,深圳市能够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上走在全国的前列,走在世界的前列。但一定要从政府层面抓好协同创新,特别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

丁荣军院士提出深圳市要发展智能网联车要注意对法规的把握,进一步完善交通法规,跟市民做好宣传教育,并注意技术本身的完整性。

李克强院士则呼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一定要保持坚持发展的定力,客观看待当前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基于深圳本身拥有的产业和创新优势,详细梳理产业的发展路线,特别是技术发展的路线。

“现在有道路交通法、测绘法等法律规定,和现在智能网联汽车的创新是有一点矛盾的。”主持人董扬表示,深圳如果利用自己特区的地位,从立法的角度对于智能网联汽车做出最宽松、最包容的政策环境,这将极大促进深圳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本文图片来源: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主办方

(责任编辑:陆明)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