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2月车市细究:自主品牌都去哪儿了?

2014-03-13 16:16:49 中新网
   按照以往“惯例”,1月份的汽车销售数据,有些企业会玩“猫腻”,为了全年的“账本”好看,会加注水分,到了二月的数据,一般会反映较为真实的生产、销售情况。

   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汽协)发布了2月份中国汽车市场生产、销售信息。从乘用车总体来看,虽然同比仍然是增长的,但是自主乘用车却再次呈现下滑态势。2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50.37万辆,环比下降28.99%,同比增长5.39%,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8.39%,占有率比上月下降0.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4.60个百分点。

   事实上,自主品牌份额下滑是常态,业界已经习惯了,但是1-2月自主品牌乘用车下滑近1%,还是引起了中汽协的高度关注,中汽协秘书长董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这两月自主品牌份额的较大幅度下滑表示非常关切。

   那么那么自主品牌相比以往,企业究竟有那些变化?或许我们看看细分市场,看看具体车型销售的一些变化,就会窥知一二。

    吉利退出前十,比亚迪、奇瑞跌宕起伏

   2013年,吉利汽车在自主品牌中,是表现较为突出的,不少月份都能进入汽车销售前十强,2013年全年,吉利汽车以54.94万辆位居第九,而2014年前两个月,吉利却退出了前十位置,代之的,是比亚迪汽车。

    销售前十强中,无论1月还是前两月,华晨汽车都超过广汽,稳稳地进入前十强,是一大特点。

   另外,从1-2月份总销量来看,奇瑞汽车以6.78万辆勉强进入销售十强,但单单看2月份,奇瑞又被挤出销售前十。单从乘用车讲,2月份长城以4.11万辆的销量,是唯一一个进入乘用车销售前十的自主品牌企业。

   有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销量前十企业除6大集团外,华晨、长城、江淮三大厂商的位置比较稳固,而吉利、比亚迪、奇瑞这三大传统自主品牌明星企业,却跌宕起伏,随时被挤出或者又偶尔进入前十的,也是这三个企业。

   当然,6大集团在总的销量排名中,以它们丰富的产品品种,掩盖了乘用车的销量不力的事实。如果单看乘用车,大集团们落后于进入前十的其他自主品牌企业。比如6大集团的乘用车销量,都落后于长城汽车。

    自主轿车跌势明显

   轿车市场一如既往,是合资企业的天下,以往代表自主轿车的销售明星吉利帝豪品牌,仍旧离轿车销售前十遥远,2月份,上海大众polo进入前十,销量达1.79万辆,出人意料。

   而自主品牌轿车仍旧被挤在一个狭小的“下游”空间。前两月,自主轿车共销售45.65万辆,同比下降20.69%,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2.53%,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7.18个百分点。这非常打击自主品牌。

   自主品牌尽管在SUV、MPV市场历来有一些表现,但是作为最基本、市场规模最大的轿车市场,除了在微型轿车市场有一定的占有率外,其余的轿车市场势力太单薄,仍旧无力与合资抗衡,即使不少自主品牌推出了更高级别的产品,比如长安、比亚迪、荣威、红旗等,但是轿车市场仍旧牢牢地被合资企业绝对性地主导。

   2月份,轿车销量第十名是一汽丰田,为2.4万辆,众多的自主品牌企业,其轿车2月销量无一能达到2.4万辆,这说明了自主轿车前路漫漫。

    SUV市场自主并不乐观

    长城哈弗H6

   数年来,SUV是自主品牌集中发力的市场,但从SUV销量前十来看,也能看到自主品牌与合资企业SUV产品相生相克的变化。

   虽然前两月,长城哈弗品牌以5.08万辆力压途观,成为SUV销售冠军,但从单一的2月份数据看,途观以2.17万辆,略微超越哈弗百余辆。哈弗系列产品被途观超越,也说明了自主品牌在SUV市场虽然有特点,有一定的消费群体,但在价位较高的SUV市场,仍难觅空间。等长城哈弗H8上市后,能否改写这一窘境,值得关注。

   另外,除了哈弗品牌外,比亚迪S6、长城M4、长安CS35均进入2月份和前两月SUV销售十强,说明了这四大自主SUV产品目前是最被中国消费者接受的。

   当然,它们与自主品牌轿车市场的处境并无太大差别。在价位更高、附加值更高的SUV市场,一是目前自主品牌还缺少这样的产品,二是即使有,消费者很难会去买。现代的IX35、起亚智跑,就是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SUV市场的分水岭,只有打败这两个韩系SUV,自主品牌才会进入更高级别的上升通道中,这个希望目前来看,长城有望去实现。

   另外,自主品牌几乎所有企业都推出了SUV产品,产品非常丰富,但是同质化非常严重,单一销量单薄,难以形成合力,除了长城等几个企业的SUV产品外,并无太大亮点。

    当然,这只是开始。(记者 裴达军)
(责任编辑: )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