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专题频道>>壮丽70年 · 奋斗新时代>>

清除“不合理的危险”

2019-05-30 16:14:55 中国质量新闻网

清除“不合理的危险”

——记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中国质量报记者 何 可

铁锤砸大奔、水牛拉豪车……2004年之前,我国消费者遭遇产品质量缺陷,往往投诉无门,只能上演一幕幕维权闹剧。

企业“抵赖”、“中外”有别……2013年之前,面对“召回歧视”,主管部门欲罚无力,能够开出的罚单“上限”只有3万元。

从2004年10月1日《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实施算起,召回制度仍未“及笄”,但是它却以自己独有的制度优越性,为我国消费者挽救了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倒逼着一系列产品的质量提升。

意外的“导火索”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尚未建立起召回制度的中国市场,汽车厂商对于缺陷问题,往往置之不理,或者以“免费保养”“回馈行动”等名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在当时的法律中,符合标准就等于质量合格,企业以此为由,让消费者百口莫辩。但是在国际市场中,召回制度已经实施多年,缺陷被定义为“不合理的危险”。在这一制度下,即便是符合标准,只要被认定存在“不合理的危险”,企业仍然不能逃避责任。

国内国际市场制度的不同,导致了多个“召回歧视”的案例出现,并在2000年到达了爆发的临界点。

是年9月15日,宁夏司机黄国庆驾驶的三菱帕杰罗越野车出现刹车油管漏油现象,根据多年的技术经验和当地检验检疫局出具的检验报告书,黄国庆认定三菱越野车在刹车油管设计上存在不妥当之处,并向三菱公司提出了索赔要求。

黄国庆的索赔行为直接导致了随后席卷全国的三菱汽车召回事件,成为缺陷汽车产品在中国的第一次召回,并成为我国首部《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的导火索。

2004年央视“3.15”晚会上,原质检总局宣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即将实施,该规定中引入了“不合理的危险”的概念。

“双标”与制度升级

2004年3.3万辆,2005年5.8万辆,2006年33.6万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实施之后,我国的召回工作逐渐步入正规。《儿童玩具召回管理规定》《食品召回管理规定》《药品召回管理办法》也相继出台。

但是在召回实践中,苹果、宜家、大众等很多跨国企业仍然时不时地触碰中国消费者的底线,对中国市场采用所谓的“双重标准”。

受立法层级较低的限制,我国召回制度的威慑力明显不足。多次在重大召回事件中与跨国企业针锋相对,让召回主管部门越来越意识到推动召回制度升级的必要性。

以汽车产品为例,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这一部门规章设定罚款的上限仅为3万元。如此低廉的违法成本,显然不利于约束违法厂商的行为。

2013年1月1日,《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根据条例内容,对于隐瞒缺陷情况、责令召回拒不召回等3种情况,可处缺陷汽车产品货值金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

这条规定,将原本3万元封顶的罚款提升到数十亿元、甚至是上百亿元的数量级。有了如此强有力的罚则做后盾,召回工作变得底气十足。

这次召回始于中国

2013年3月15日,《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后的第一个央视3.15晚会,大众就踩上了召回的高压线。因为DSG变速器存在安全隐患,原质检总局发布公告,要求大众汽车针对DSG变速器动力中断故障问题实施召回。

清华大学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宋健对此事件评价称,原质检总局的行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政府部门要求企业召回这样的事情今后应该还会更多,也应该常态化。

宋健一语中的。2014年前后,涉及全球130万辆汽车,轰动一时的速腾断轴事件,再次让世界领略到了中国召回工作的进步。

在一汽大众反告用户造谣、拒不承认缺陷的背景下,2015年9月11日,原质检总局发布全球首份调查报告,针锋相对地指出“速腾汽车耦合杆式后轴纵臂构成缺陷,加装衬板的召回措施仍存在风险”。这份报告引发全球关注,并成为新速腾在全球范围内召回的最重要依据。

有媒体评价:“新速腾召回不仅始于中国,更表现出对中国市场的‘格外重视’。个中缘由,除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车主维权,缺陷调查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补齐一块“短板”

2017年12月4日,一场自行车行业的产品质量提升暨质量技术服务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一众行业大牌企业:捷安特、美利达、上海凤凰……乃至当时风头正盛的共享单车企业摩拜,都派代表参会。

这次交流会起缘于碟刹自行车前轮快拆杆设计缺陷引发的高端自行车大规模召回事件。业内对此次会议有着高度的评价,称其补齐了快拆杆装置的一块安全“短板”,倒逼了行业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国家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质检中心检测室主任吕一琦称,“由于没有标准的限制,全球的监管机构都没有发现该问题,直到2015年以后,中国政府和美国CPSC的召回,自行车行业才知道这是一个缺陷。”

召回制度不但为企业消除了大量产品安全隐患,避免了缺陷产品可能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害,而且倒逼企业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保障了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一鸣)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