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市场监管>>标准天地>>

关于标准化经费改革的思考

2006-01-05 14:53:00 中国质量新闻网

   在我国标准化事业向完全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经费问题将是一个突出问题,如无充足经费支持标准化工作,对我国标准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将产生很大影响,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对现行的标准化经费的运行和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的改革。

存在的问题

    1、经费长期不足
   多年来,我国标准的制修订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一直作为补助经费维持工作,经费不足部分由项目承担单位自行解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标准化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管理经济需要标准,企业的产品进入市场需要标准,用户和消费者也需要用标准来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合法权益。
   形势变化了,标准的需求增加了,但标准化工作的经费一直增长有限,对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急需的标准和应该开展的工作,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而受到影响。一项标准过去国家补助费只有几千元经费,这两年虽然增加到1~3万元,但扣除人员经费后已所剩无几,因此如无其他渠道得来的充足经费,标准的验证、试验等工作只是一纸空文。如《蜂产品检验方法》系列标准的验证工作支出近百万元。我国的标准之所以存在质量低,论证不充分等弊端,其核心问题是用于标准的基础性工作经费不足,而这绝非仅靠国家增加一点经费就可以解决的。
   标准化工作经费的缺乏,使得标准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无法开展,标准的技术内容得不到及时更新,正常的国际标准化活动不能参加,采标工作不能正常开展,高级技术人才不愿意从事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机构和标准化工作者甚至经常面临生存问题,这是导致我国标准水平偏低的根本原因。
    2、经费分配和使用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是采取按制修订标准数量下拨标准补助经费的方式来分配标准化经费,而不是具体区分标准的质量、工作量、基础性或重要性。这种方式造成了一些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科研机构争相申报标准项目,以申报项目数量的多少来获取经费。而项目的提出许多不是从市场经济的实际需要出发,没有经过充分论证,与经济建设的需要脱节,对经济发展起不到多大促进作用。这也是造成我国技术标准虽然数量庞大但标准与需求脱节、市场适用性差的一个原因。
   另外管理也不完善,企业参与程度差,透明度低,列了计划完不成或完成了水平也不高,个别项目确定后,经费用到了别的地方,结果钱也花光了,几年也拿不出标准草案,最终不了了之。据调查,1995-2002年国家标准的完成率仅为77%,在标准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大量的标准制修订经费就这样白白的浪费掉了,这种状况对标准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是极为有害的。
    3、重视程度不够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所属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国家机构改革和科研机构改革造成的冲击,致使部分全国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标准制修订经费缺乏。在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有些作为许多技术委员会的挂靠单位行业标准化研究院所转变了职能,其对技术标准研制工作的经费、人力和精力等方面的投入都出现了一定的萎缩,也直接影响了技术委员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4、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由于是政府出资金,定标准,企业变成了被动接受的对象,形成了标准制定和标准使用,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两层皮现象,使得标准制修订与市场需求、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严重脱节。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的标准缺少应用价值,也进一步使企业丧失了参与标准化活动的积极性。
   在现行22000多项国家标准中就有相当数量的标准制定出来根本没多大用处,甚至有的只有标准号,连文本也找不到了。同世界其他国家比起来,也许我国政府(包括各级地方政府)用于标准化方面的财政支出并不算很少,却是投入多产出少,有的甚至是只投入没产出。
    5、自主制定国际标准经费严重不足
   目前由于`过分强调采用和转化国际标准,对我国自主制定国际标准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目前的采用国际标准,往往是被动地采用,在ISO17000多项标准当中,由我国自主制定、起草被批准的标准只有20多项,加上现在由我们起草正在走程序的共计50多项,只占到千分之三。这与我们已经是世界贸易的第三位大国的地位严重不符。
   另外,由于每个采标标准项目的经费很少(1万~3万元),根本无法就国际标准开展标准技术的实验验证。当遇到采用国际标准制定国家标准情况时,必要的国内适用性分析和科学实验验证都无法进行,只能进行文字的翻译,凭借专家的经验判断标准的适用性。这种情况造成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技术标准本身反映我国自主技术的含量低,二是有些采用国际标准的技术标准不适应我国的产业发展状况。


国外标准化经费运行的经验借鉴

   根据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标准化经费运作的调研分析,我们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政府财政支持与标准经费市场化运作有机结合。
   标准化工作属于社会公益事业,美国、欧盟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每年都提供大量财政拨款及专项资金,主要是支持与技术法规有密切关系的、保护消费者利益和环境保护等反映社会需求的公共性标准以及产业界通用的基础性标准。如美国政府2002年仅对美国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的拨款就达7亿美元;欧盟安排标准化经费达到了7亿欧元,平均每项标准10万欧元;日本政府每年标准化经费预算为60亿日元,经费预算中的60%都用于国际标准化活动。
   对于市场性较强的应用型标准在标准研制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充分体现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这是国外解决标准经费来源的主要办法之一。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标准化机构和社团主要通过销售标准文本来收取经济回报,并提供产品认证、试验室认可和技术咨询等有偿服务,政府对标准的服务性收费提供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等。
   日本规格协会自2002年4月1日起,将销售标准收入的10%用于支持参加标准化活动的企业。还有一些大的企业集团,为了自身利益也积极投入人力物力主动参加标准化活动中。例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东芝电器公司等。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拥有了成熟的标准市场化运作体制,既保障了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也使得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所占的比例不会减少。

我国标准化经费改革的主要内容
 

    1.合理增加经费渠道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争取国家、行业及地方主管部门的经费支持;2)机构多渠道自筹,融资及社会资助。
   国家应多渠道、多层次扩充标准化经费来源,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经费保障模式所需的政策支持。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标准化机构给以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待遇;2)从下拨的相关科研项目经费中,拿出一定比例经费用于技术标准研制;3)国家从认证、检测、咨询、销售标准的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收入,用于技术标准研制。如认监委2005年已制定了《认证认可科技与标准化工作管理规定(试行)》,对于相关的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4)对技术标准的宣贯、培训职能的统一授权,其部分收入用于标准研制;5)承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单位应对秘书处工作予以经费保障。
   机构自筹经费可采用的主要渠道有:标准资料、信息、咨询等服务收入;标准的宣贯、培训收入;技术委员会单位会员会费收入;企业资助及社会融资。
    2.改变经费运行及管理机制,确立经费使用的有效原则 
   标准化经费必须专款专用、合理使用并严格管理,提高经费的使用效能。经费的使用应实现公正、合理、透明、高效。
    经费的有效使用原则 1)政府拨款应集中用于基础性、综合性、公益性、支撑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标准项目。(2)一般标准项目,特别是推荐性产品标准的研制经费,原则上应根据市场需要自筹资金,吸引企业资助,体现“谁需要,谁出钱”原则。
    经费运行及管理机制 加强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建立经费立项、划拨、经费使用的项目管理机制,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对项目完成情况实现动态跟踪与监督,实现与任务完成情况挂钩机制和奖惩制度。要根据申报标准的数量、质量和难易程度决定经费的分配额度,经费使用单位每年应做出经费使用预决算报告。

实现标准化经费改革建议采取的措施

   1.改变现有的政府补贴的经费提供方式,建立政府的项目经费委托和市场筹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并逐年加大公共财政对基础类、公益类标准化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
   2.国家和地方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加大对技术标准研制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我国标准转化国际标准的支持力度,并鼓励我国机构尽可能多地承担国际及区域标准化组织的秘书处工作。
   3.国家建立标准制定经费评估制度,对国家需要制定的标准进行经费需求及效益评估,在评估基础上交予能够承担此项工作的机构制定标准。由此保证经费应用的合理性。国家仅对其需要制定的标准予以投入。
   4.国家设立技术标准专项基金,可采取国家投入和社会招募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扶持我国关键领域中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国内、国际标准的研制工作。
   5.国家设立技术标准发展基金,积极引导鼓励企业、社会团体赞助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并对做出贡献的企业实行必要的奖励。
   6.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加大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运作的经费投入,保障技术委员会有效地开展工作。
   7.国家财政主管部门对标准发布后产生的出版、情报、咨询、检测、认证等直接收益将制定相关政策,按一定比例反馈到标准制定机构(可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根据具体情况代拨)。对企业标准参与标准制定工作将在政策给予扶持,并对其相关利益予以保障。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