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万里行》>>

质量经济是“中国创造”的关键

2010-08-05 09:20:30 中国质量新闻网

质量经济是“中国创造”的关键

——访北京大学质量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钢

    “中国创造”的概念不知不觉中已成为新的口号。“创造”取代“制造”似乎已是大势所趋。但与此同时,美国在2009年下半年提出重振美国制造业,曾经的虚拟经济倡导者在回归传统经济模式的路上率先迈步。而中国的“创造”之路刚刚起步,路在何方?

    质量经济新思维的积极倡导者,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克劳士比的中国弟子,北京大学质量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钢先生在日前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即使“中国创造”能在未来成为现实,“中国制造”在现阶段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中国的优势,但急需提高的是质量。尤其是质量因素,不管是“创造”还是“制造”,质量都是关键。近年来,“质量经济”成为了一个新的热点名词,在现有的制造业中挖掘“质量经济”的新增长点,提高中国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美誉度和地位,可以说是当务之急。也是贯穿两个模式的不变真理。

    美国意图重振制造业,一场打击中国制造业的战争悄然开始

   杨钢先生列举了美国奥巴马政府在上台伊始提出的重振美国制造业的口号,他认为,在中国意图摘掉“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等帽子大踏步向创造前进的时候,美国却反其道而行之,大打制造牌,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场战争的开始,美国从传统的负债经济模式力图转向出口和制造业经济模式。并在争夺传统制造业上向中国进攻,中国欲丢弃的,美国却正要拾起。

    国际市场上日本和中国的产品分别占据了两端,高端多由日本出产,而低端和廉价品多由中国制造,国际分工如此,已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针对这种情况,美国分别采取两头打击的战略,丰田的质量事件正是美国在背后操纵的大手笔,而中国铺天盖地的出口商品,美国应对起来略显麻烦,于是转从汇率上做文章,促使人民币升值,打压中国出口,以降低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如何理解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下降?举例来说,假设人民币升值之前对美元的汇率为1:8,中国一件货品出口到美国的价格是10元人民币,相当于1.25美元。也就是说美国得到这件货品的价格是1.25美元。而在人民币升值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1:7,货品价格不变仍是10元人民币,但换算成美元就变成了1.43美元,在质量无变化的情况下,美国购买这件货品需要多付出0.18美元,那么中国出口货品的竞争力自然就下降,出口被迫减少。

    “质量经济”是反击和自我提升的双赢选择

    在目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下,对美国的汇率招数中国办法不多,但也绝不是束手待毙。美国可以赢下汇率战,但另一个影响出口的关键:质量战的成败可以取决于我们自己。这也是针对美国发动的进攻最好的应对办法。

    中国制造业一贯是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取胜——在充分利用本国劳动力优势的基础上,降低商品成本,从而达到增加出口竞争力的目的。但随着社会文化和意识的进步,低廉的劳动力越来越难以取得,新一代的年轻劳动者越来越懂得主张自己的权利,甚至不惜与雇佣者发生矛盾和冲突,发展到极致就突出表现为富士康近期的悲剧。

    此路渐难,彼路尚在。在现有貌似已经固定的经济模式中再挖掘新的质量经济增长亮点,是一条可行也是唯一的道路。中国的质量兴国意识早已有之,1995年提出的《质量振兴纲要》一度让具有质量意识的人们激动不已,但15年过去了,质量兴国之路依然漫长。

    对比中国,世界经济诸强一直将质量问题视作生死大事,以举国之力规划质量战略和策略,不管是政府还是普通公民都极其重视。杨钢先生在此举了两个小例子加以说明:日本质量专家曾经获得天皇的接见和颁奖,在日本,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而在美国,布什总统曾经因故无法出席一次国家级别的质量会议,拟让副总统代替,顿时引起舆论一片哗然,认为这是给国民一个忽视质量的负面信号,不得已,布什总统还是按原计划出席了会议。

    杨钢先生认为,虽然这是一个方面的例子,但反映出的是以日美为代表的经济诸强对质量的高度重视。

    对手已然备战多年,中国的质量经济即使从现在才开始起步,也应该抓紧时间,晚动手也好过不动手。数据统计,中国制造业的利润平均为3%〜5%,最低仅为1%,纯粹是以数量取胜。如果美国成功遏制中国的出口,数量优势也就不复存在,那么中国现有制造业将面临一个极大的困境。

    但即便如此,中国仍然不必为制造业的前途过于担心,多年来积淀的市场和印象,使得中国的低端制造地位暂时无人能够撼动。美国的国家战略实施起来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何况中国一旦退出低端制造业领域,由谁来接班也是一个问题,世界需要“世界工厂”,现阶段的中国,仍然是这一角色的最合适承担者。但世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我们不仅要看到眼前,更要看到未来的长远发展之路。

    “我们身处的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体,未来的质量,将不止是‘最好能有’而已,质量将是进入市场的基本条件。管理层将必须促使质量成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并使其成为日常的工作。”克劳士比先生的这一段话恰恰是中国未来的质量解决之道。而杨钢先生也认为:与欧美日相比,我们的企业缺乏全球化战略格局思维,缺乏技术和专利,资金、人才和能源资源严重不足,加之西方列强仍未摆脱“冷战思维”,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曲解和指责者多,极大限制了“中国制造”的国际生存空间,与国家的形象严重失衡。但有一个捷径,既可以得到认同和帮助,又可以为消费者、股东和员工带来价值,那就是——质量突破。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崛起之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质”,从“质量管理”到“管理质量”。

    杨钢先生的概念中,质量是一个理念问题而不仅是技术问题,质量是理性的,不多也不少;质量应该是预防,而不是检验和设计;质量就该零缺陷,每个环节都不应接受上一环节的缺陷,既不制造缺陷,也不传递缺陷;质量要从政策、系统、能力、文化全方位提升,深层次接受。

    质量决定的“中国品质”正是“中国创造”的核心,也是对中国创造的要求。质量概念的运用之所以被独立成为“质量经济”,就在于良好地“管理质量”,能够从现有的利润空间中再辟蹊径,将之前隐藏在身边,没有被重视和发掘的“看不见的”利润找出来,减少因质量不过关而浪费的成本,提高产品美誉度,乃至重塑中国产品在世界上的形象。最后一点实现起来在现在看还比较遥远,但是杨钢先生认为,这是质量经济一旦落到实处的必然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创造”也就是广义的“中国制造”中的一部分,当然,是优良的那一部分,所以,提出什么样的口号其实并不重要,“中国制造”同样可以再塑金身,改头换面。需要创造的是制造品中蕴含的品质,很遗憾,现阶段的中国制造产品,大多数并不具备这一点。

    “以人为本”是保持“质量经济”健康发展的要素

   在这里,杨钢先生着重提到了一点,也是他想给“质量经济”加的一个前提:无论在什么样的经济模式中,最基本的构成因子——人,他们的需求都不应该被忽视。

    关于忽视这一点造成的危害,欧美国家在早期的发展中已经尝到了苦果。在统计学的概念里,一个过程中,造成不稳定的因素是什么,就应该消除什么,以保证该过程的正常运行。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生命和喜怒哀乐的人就是这个过程中最易出现偏差的因素。所以,在某些质量管理理论看来,应该把人的偏差降到最低,将人当做机器使用。

    实际上,这个曾经在最初起到了一定效果的理论最终被证明是不可取的,因为人是社会人,有大量的需求。抛开他们的正常思想感情只强调人作为零件的功效性,势必导致矛盾的出现。发生在现代高压力企业员工身上的一系列悲剧已经揭示和放大了这一问题。

    质量经济不能重蹈西方的覆辙,以人为本的概念应该贯彻始终,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健康的质量,和谐的经济。

    质量决定生死,质量是国际经济竞争的必争制高点。在西方灌输给中国企业的标准为王,管理圣经等一系列观念或失效,或让人无所适从之后,最应该也是最好理解的管理质量应该成为中国经济牢牢把持的方向舵。中国企业界在“六西格玛”等概念破产之后,对一切都表示出怀疑,但也不应矫枉过正。同样是源自西方的质量兴盛之道是身边一块实实在在的石头,摸着它过河,是向“中国品质”和“中国创造”道路上迈进的稳妥保障。“中国创造”应该是质量和品质而不仅仅是产品和利润。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