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别让“数字“骗了你

2015-03-18 14:07:35 中国质量新闻网
    ■文/林  鸣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体会到:比起花里胡哨的广告词,被统计数字忽悠的感觉更糟。尤其是活跃于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可信度”、“治愈率”之类,有时真能被人忽悠得“口服心服”。记得文革期间,报纸上常用“广大群众高兴地说”、“军民共同声讨”之类含糊词语,掀起一场场政治风云。如今进入经济建设时期,对职能部门、企业和消费民众来说,几乎须臾离不开调查和统计数字。而且,不论经济学家还是家庭主妇,他们的决定或观点都是依据统计数据作出的。然而,数字里面有“商机”,更有“玄机”。现实中,有些企业、媒体为了显示权威、增加说服力,竟养成信手拈来甚至编造数据的“习惯”。比方说,在广告或商场的促销牌上,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促销语——“现在购买您将节省100%”。好家伙,这不是白给吗?仔细一问才发现,敢情不是白给是半价。那怎么叫节省100%呢?原因在于它比较的对象不同:节省下的钱跟原价格比起来是打5折,可节省下的钱跟新价格比起来呢?就不是打5折了。原来100元,现在卖50元,节省了50元,跟新价格比起来就是节省100%了。这不是忽悠人吗?业内人士称,现在这已成为商家统计时惯用的招儿。什么“得到权威专家认可”、“90%的消费者使用满意”之类,其实只不过是些“统计圈套”,一不留神就可能上当。

   利用统计数字捉弄人,很有一段历史了。有个著名的例子,美国一个牙膏广告宣称,用户反映使用此品牌的牙膏将使蛀牙减少23%。不过,值得玩味的是,赫赫然的广告词下方,还藏有一排用不清晰的小字体印刷的英文,大意说这项数据出自一家独立实验室,该实验由12名受调查人员组成。这让人不得不佩服该公司的狡猾:既在宣传上做足广告、又在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上留了后路——用信誉良好的实验室和注册会计师为自己脸上添彩。显而易见,12人的测试其实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美国统计学者解释说,任何抽样调查的准确率,很大程度上都存在一种偶然性。这个道理就像抛硬币,理论上的正、背面的概率应该是一半对一半。如果商家把一些含糊、不靠谱的统计结果登在广告上,不仅是不负责,简直是有辱公众智商。近期,民间尤其是网站采集、发布各类调查数据的行为相当活跃。从积极的一面讲,这些调查统计成果是国家统计部门公布数据的有益补充。毋庸讳言,由于采集的目的、手段、方式、对象不一样,调查统计信息的真实度也就良莠不齐,很有可能会损害被调查者和受众的利益。但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制约这些行为。因此,为确保所发布信息的准确性,维护受众和被调查者权益,确有必要将民间调查统计行为纳入法制轨道。今后,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不能乱讲话,更不能编瞎话,只能老老实实讲真话。丁是丁,卯是卯。总而言之,任何“适当”或“无意”的数字夸张都是不允许的。

   有人悲观地问:难道市场上统计结果充满虚假吗?全都是“数字游戏”吗?当然不能“一竿子扫倒一船人”。权威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武断地拒绝统计方法是因噎废食,也不值得提倡。但作为非“统计工作者”的普通民众,应该清醒认识:统计学是科学,但又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因为它命中注定要夹杂着一些主观色彩、安抚民意和利益需求等“添加剂”。所以,当您听到某种新商品为广大消费者“十分热爱”,“踊跃购买”时,就要准备一个足够凉的“冰桶”,让自己的头脑清醒些。说来好玩,史上最著名的统计欺诈,应算景阳冈那幅“三碗不过冈”的酒幌子。有读者打趣:如果当年武松信了这个“统计数字”,就不会留下一段拳打猛虎的佳话了。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5年2月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